足迹
饮星河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章 拥抱未来(第1页)

“到此伤心无一语,对君唯有泪相酬”。

此乃以血书者,沈锡庆的伤痛之言。

今天终于看完《沈锡庆日记》。

似乎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子夜时分,竟也无话可说。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无可厚非。

然,人非草木,生老病死,孰能无情?

无奈,看另一本书。

李渔的《闲情偶寄》。

他是个罕见的才子,同时,也属于命运多舛之人。

看看他的介绍:原名仙侣(想起了吕洞宾),字笠鸿(想起了独钓寒江雪)、谪凡(想起了谪仙太白),号天徒,笠翁。

由此可见,真隐士之心。

寒窗苦读十余载,然恰逢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求取功名之路,化为泡影。

奈何啊?生不逢时,造化弄人。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金华,“三日人头如雨落”。

走投无路,归隐田园,自喻为“识字农”,建造“伊园”(想起了伊甸园)。

带领村民,在村口,修建了“且停亭”,并题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

后因为无权无势,在诉讼中受气,去往杭州发展。

初到杭州,人生地不熟,举步维艰,处境尴尬,开启了戏剧创作的道路。

后因为他人假借他的名气写戏剧,影响生意,举家迁往南京。

他和蒲松龄是好友,

还跟曹雪芹的爷爷成了忘年交。

热爱旅行,“三分天下几遍其二”。

他的及时行乐思想别具一格:

康对山的房子离墓地不远,客曰:

“日对此景,令人何以为乐?”

对山曰:“日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

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