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面孔的故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部分(第1页)

斯琴高娃:这是《大众电影》的邹建文大姐写的。我总觉得她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但是过后就引起某些人的不喜欢,或者是反对吧。这也是正常的,没关系。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给高娃一点理解》。

田歌:30年前和30年后,人们对爱情的态度是有很大差距的。你那个时候还需要有个人来帮你写这样一篇文章。

斯琴高娃:我没让她帮我写,我从来没有这个毛病。因为这姐姐实在太理解我,太爱我了,所以她就是一定要特别用心地弄了这么一篇文章。其实我觉得她不必写这个,但是我能理解。

田歌:你们这一代人对爱情,还要向人们去解释,今天不需要,我们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爱情生活,甚至还可以把自己的爱情作为炒作的很好的资源。这就是30年前后的一个巨大变化。

斯琴高娃自幼丧父,母亲带着他们姐弟三人回到了故乡宁城县大城子镇。姥姥、姥爷能歌善舞,耳濡目染斯琴高娃也充满了表演的欲望,从此就怀抱了长大要做一名演员的愿望。1963年,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斯琴高娃,因“盅碗舞”的出色表演开始崭露头角。第二年她加入了内蒙古自治区业余文艺汇演代表队,并于同年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65年,又被选入了内蒙古歌舞团。

斯琴高娃:我打小喜欢跳舞,喜欢唱歌。全国少数民族汇演之后,就留我们10个人作为内蒙古歌舞团的学员。一年之后转正,那时候记得工资是18块5。

田歌:18块5,今天你打一趟车到这儿来都不够了。

斯琴高娃:是啊。然后我们就划分了,该唱歌的唱歌,该跳舞的跳舞。我就进了舞蹈队。甭管有幸没幸,很快就1966年“*”了。我也像小孩子一样去打着旗子,跟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背着背包往延安走,也去长征。长征完了以后就开始搞大歌舞、朗诵剧、快板啊这些。用蒙汉两种语言去朗诵,无比的兴奋。“*”初期还在抓我们的学习,比如说学音乐,我是学打扬琴,每人都要会一门。还继续上课,继续练功:毯子功(京剧的一种基本功)、民族舞蹈、芭蕾,也学样板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我们都演过。后来,我就萌生了要学汉文的想法。

“十年浩劫”的到来并没有阻止斯琴高娃前进的步伐,她依然坚定地朝着成为一个演员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没有老师教汉文,她就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拿着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反复地揣摩。这10年里,多次的演出经验,包括“上山下乡”的经历,也成为她宝贵的人生财富,为日后的演艺事业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斯琴高娃(3)

田歌:当时可能是不自觉的,但是今天使用的时候才意识到,那段时间的人生经历让你多了一分积淀,多了一些感悟,多了一点准备。

斯琴高娃:对我来讲,人生是学无止境的。好像圆规,你想画多大的圈,都是跟着轴走的。你的知识面同样是这样,越走,这个圈就画得越大。你不学着去走远走开阔的话,就绝对是一个井底之蛙。

田歌:当时你的那个轴是什么?

斯琴高娃:渴望知识。我觉得我的婚姻也都这么延续的,看见谁知识深厚,心里就暗恋他了。

田歌:实际上都是因为你对知识的爱慕。那时候你是不是就已经想,要当一个好演员?

斯琴高娃:我没有说一定要当好演员。我就想干这一行!只要你让我表演,我就高兴。就是这样。

1979年,斯琴高娃凭借在《归心似箭》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文化部优秀青年创作奖。她所饰演的东北抗战妇女玉贞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斯琴高娃,这个来自内蒙古的女人,第一次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田歌:那是一夜成名。

斯琴高娃:不等于成了,只能代表我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了。

1978年春,八一电影制片厂到内蒙古挑选电影《归心似箭》的女演员。张维佳导演看过斯琴高娃的演出后,便马上告诉李俊导演:“这个丫头,行!”李俊导演毫不犹豫地让斯琴高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来试镜头。28岁的斯琴高娃怀着既高兴又忐忑的心情,从呼和浩特来到了北京。为了给自己壮胆,她还给自己带了一大缸子的奶茶。

斯琴高娃:进了八一厂大门以后,很多人左看我,右看我。我说实在的,腿肚子有点儿转筋。我这个角色,当时没听见有别人竞争,后来才知道也是有的。

到了正式试镜的那一天,张维佳导演告诉斯琴高娃,厂部里的领导都会来看,看完以后再定夺是不是由她来演这个角色。斯琴高娃就和他提议,是不是去厂部之前,先在她这宿舍里再来两遍?就在这“再来两遍”的时候,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悄悄地把门吱溜一声开了一条缝。他从门缝里看完斯琴高娃的排演后,打了一声招呼:“等会儿下来一趟。”说完就把门掩上,下楼去了。这个“不速之客”就是李俊导演。

斯琴高娃:没15分钟吧,张维佳导演三步并作两步就跑上来了,说:“高娃,祝贺你,就是你了!不用上厂部了!”就这么简单。他当时比我还兴奋。我真是觉得非常非常幸运,幸运得不得了!当时李克异先生(《归心似箭》的编剧)也说:“我找的就是她呀!我找的就是这个模样啊!”我说到这儿,就想告诉大家,告诉田歌妹妹,我觉得人真是很奇怪,说走运她就走运了。我真是遇上贵人了,等于李俊导演和张维佳导演,送了我一个金饭碗、金疙瘩!我有这个戏饭吃了。而且吃得还不错,吃得饱,不断顿,我觉得挺好挺好的。至今我都非常感谢他们。

田歌:我不否认有命运的关系,但是确实和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也肯定是分不开的。

斯琴高娃:实力不实力不敢谈,但是我真努力了。我那天碰见桑日娜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两个是话剧团的老演员,那个时候还给我辅导过朗诵。我跟他们学习朗诵的时候,桑日娜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姑娘,不大点儿,可背唐诗背得滚瓜烂熟,我呢,我还在学朗诵。所以,没有我那些稀里糊涂的努力,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吧?我真正地验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这个道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斯琴高娃(4)

田歌:所以说你今天表演事业硕果累累,就是因为你为了你的事业在不断努力,在辛勤耕耘。你种下了自己对这个事业的热爱。

斯琴高娃:对,就是因为热爱。

玉贞:“烧了七天七夜,像火炭似的!说胡话,大喊大叫,可吓人了!亏得是我,胆儿小的早吓跑了。你这手还不管用,就我手上喝了吧!”

……玉贞:“那就别说,人好了,比啥都强!”

……玉贞:“你这人的嘴还怪甜的呢!那你一天就给我挑两趟水……挑到我儿子娶媳妇儿,挑到我闺女出门儿……给我挑一辈子!”

——电影《归心似箭》片断田歌:就这个眼神,电死了多少人啊!高娃姐,我觉得很奇怪,我发现好多像你这样的演员,都是放自己这样一部作品的时候,观众喜欢得不得了,可是你们却坐立不安的。

斯琴高娃:我特不好意思。那时候虽然也很认真,可是什么都不懂啊!我是遇上了好导演。

田歌:觉得那个表演很青涩是吗?可能用今天的眼光、今天的审美来说,你觉得很青涩,但是你现在再也回不到那个时候了。多么可贵的画面,多么可贵的面孔!主题曲《燕南飞》也是流行到今天。

电影中的玉贞不仅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带着一股似模似样的北方口音。可是谁又能想到,当时的斯琴高娃完全是靠新华字典,自己练出来的。

斯琴高娃:是自己配的音。因为它是写的东北嘛,我也是极力地那样要求,靠新华字典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