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回到清朝当海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4部分(第1页)

英军在中国远征军第九师的帮助下,从康布雷和伊普雷两个方向上主动出击,成钳形攻势向德第一集团军的防区发动突然进攻。在大量的装甲部队突破作用下,当日协约国军向前推进了25英里,德第一集团军在顽强抵抗后开始撤退,并于当日夜脱离战场,在比利时根特郡周边地区建立了新的防御阵地。

这一战,英军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突破。到5月11日,其第二集团军普卢默将军的部队,跟随中国远征军第九师向德军纵深突破了60英里。

与凡尔登战线上的惨重伤亡相比,佛兰德战役英军伤亡了九万七千多人,中国远征军伤亡两千多人,以不到十万人伤亡的代价歼灭德军16万8千人,几乎使德第一集团军陷入总崩溃。

自此!德军不得不从中央阵线的凡尔登地区抽调了大量部队增援西北战线,瓦伦—凡尔登战役的规模再次缩小成为围绕着夏尔尼的外围攻防争夺战。而在整个西线战场上,却出现了双方积极调整防线、休整久战疲惫的军队的相对平静期。

1917年5月12日,一支法军部队象征性地收复了法比边境要塞城市—色当。

英国远征军的胜利稳定了伦敦的政治局势,摇摇晃晃的劳合—乔治政府暂时稳定下来。在欧州的胜利显然比印度的自治来得更重要一些,对英国国民来说是这样。但是,政治家们仍然在英国政治、军事力量逐步撤出印度的同时,忧心仲仲地看着印度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政治力量。他们规划中的印度联邦政府能否主导印度纷乱的局势呢?

这个问题,在5月15日得到了回答……桓河河口地区的穆斯林聚居区宣布独立于印度联邦,并入印度河西岸的新生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王国。

多米诺骨牌因此开始次第倒塌……

第四十九节 世界需要秩序

印度宣布自治,而这种自治在英国政治和经济势力被迫退出后,又显得矛盾重重。无论是提拉克的民族主义还是甘地的民主资本主义,在印度都无法形成强大的、压倒性的政治的风潮。也无法树立一个有统治地位的的政治势力来可导印度存在的各种政治、军事力量。

这些,只是印度本身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民族矛盾产生,由封建经济和民主经济、原始农业和现代工业之间存在的决不兼容的实质所产生,也是目前的既得利益者和旧有的资本(产)占有者、地方政治势力之间争夺权利的混乱局面使然。

旧口年的印度,在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下。经济体系不完善。缺乏在经济层面上的独立性。一直以来,这个地方是大英帝国经济作物的主产地,而粮食产量与印度本身拥有的近亿人口显得极度不协调。而印度本身的农业和小工业,又影响到东南亚特别是中南半岛原英属印度支那地区,从而造成两地在经济上的互相影响,也造成的政治上的强大牵弓力。

混乱的印度,却因为在印度河西岸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兴穆斯林王国和恒河口的东巴基斯坦,在周边有锡金率先不承认印度联邦转而寻求强大的大中华帝国的再次保护、有廓尔嚓王国对邻近土邦的拉拢,这又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而突出的矛盾——宗教和文化。

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势力错综复杂,这些势力又往往跟新兴的政治势力挂钩。印度教本身跟种姓制度、土邦封建主密不可分,佛教则在亲廓尔喀、赐金的地区和邻近印支地地区拥有大量的信徒,伊斯兰教此时的势力似乎因为团结和旁边一个新兴王国而凸现出来。在宗教文化地背景下,又因为地域和经济形态的差异产生了各种矛盾。比如在工业发达的孟买地区,土邦封建主要应付民主资本主义的冲击。在维护封建特权与自身经济利益之间寻找出路,中部北部地土邦,则要在英国遗留下来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问题中尽量地稳定政局。稳定政局又需要在经济政策上作出调整,却又因为各方的利益要求过于悬殊而无法达成一致。

这样一来,印度在5月12日以后。因为恒河地区宣布脱离联邦的起因。各种势力纷纷宣布独立。在短短一周时间。印度居然出现了一百四十多个独立的政权体系,英国人通过自治会议建立的亲英联邦崩溃了!

随即,中南半岛的暹罗、缅甸、马来地区在安南地军事支持下纷纷提出自治要求,而他们没有等待英国政府的答复就掀起了一轮“民族独立。的浪潮,以图跟印度一样造成地事实后再跟英国政府讨价还价。事实上。英国政府在这些地区失控后已经没有心情去管理了,也就任由这些地区地大大小小的王国国王和封建主们赏布独立。保持名义上对英国国王地尊崇。谁都明白。不出半年。这些地区性的政治势力肯定要和身边强大地帝国——大中华帝国拉上什么关系。

在亚州一片独立浪潮的时候,英国政府对马六甲半岛尤其是新加坡的独立情绪更是无法兼顾。这个地区有一半的人口是平人,是英国目前惹不起也不想惹的。因此在5月15日新加坡宣布独立并请求并入大中华帝国的时候。英国政府采取了睁眼闭眼的态度,还命令殖民当局尽快与中国方面的代表建立联系。

实际上,在大中华帝国国防军军事情报局局长李莽中将和帝国政府首脑眼睛里,“蓝色计划”获得了全面的成功。这种成功将在战后为大中华帝国带来安南、缅甸、暹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支马来等藩属,现在则已经带来新加坡这个海外省和锡金这个重新归藩的小王国。如果加上在中东的成功,绝对国防圈计划已经初步完成(菲律宾还在美国手里)。

当然,政府方面在1917年,在帝国皇帝即将到达伦敦的前夕绝对不可能去宣扬这些。

早在5月12日,帝国政府驻协约国总代表杨蕴春就在拜访英国首相时发出。世界已经陷入混乱、世界需要秩序,世界的秩序需要在即将赢得战争的协约国中以最合理的形式重新建立,一个在协约国框架下的国际联盟应该承担起恢复世界秩序的责任“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意味深长却友好的,对英国目前尴尬的处境有颇大的好处。站在劳合乔治联合政府的立场上。中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正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上拥有的声誉和号召力,已经成为大英帝国世界霸权的终结者。这场战争的真正赢家已经出现了,不是意图争霸的英国和德国,而是半路加入、养精蓄锐的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在战后的强大,也是事实!

政治家的眼光不仅仅看到今天英国在战争中对中国远征军的需要,还要看到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还要去极力维护英国在战后的国际地位。首相先生最终的方略是:联合欧美、抵制亚洲,通过一个由欧美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性联盟来阻挡中国主宰世界的企图。当然,在战争还在继续的当前,这种想法只能在暗中积极筹备,绝对不能有一点半点的透露出来。这个时候中国总代表。成立协约国框架下的国际联盟“的呼吁就给英国提供了机会,(人家故意给你的!)开始积极地筹备这个在”海牙国际会议“模式下的国际联盟。

世界的纷扰,尽在一个人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