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转世岁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部分(第1页)

来到书店,贵子点了几本书,售货员递了过来,翻来覆去的拿不定注意,究竟买什么样的书她爱看呢?

站在一旁陪同的班付看出了贵子的心意,帮着参谋说:“琼瑶的小说现在很火,不妨买两本寄回去,也许愿意看。”

贵子一拍脑门说:“对啊,我咋没想到呢。”

选了两本琼瑶的小说,一本《几度夕阳红》,一本《烟雨蒙蒙》,付了钱离开书店。

琼瑶的小说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在大陆流行开来,少男少女争相传阅,就连青年男女也掀起了琼瑶热。

贵子在班付的陪同下又来到杂品店,买了一支软笔和两个软笔头,准备给老家的二大爷邮回去。

“贵子,回部队后看看有没有软笔头,有的话给我买两个邮回来。”二大爷坐在贵子家老式木质圈椅上说。

“二大爷想写什么?”贵子问。

“唉——,我现软笔带在身上比毛笔方便的多,以前没有这东西,现在大点的地方就卖,我在东北买了一支挺好用,就笔头磨损严重了,咱们这地方没看到有卖的。”

贵子知道二大爷爱装谱,其实字写的很一般。

“我回去后到街里看看,有的话我给你买两个邮回来。”贵子回二大爷话。

贵子与二大爷上数十辈是一个老爷爷,论血缘关系不近了,因为平日里走的近乎,所以也就不当外人。

二大爷平日里经常到贵子家串门,讲起事理来一套一套的,不紧不慢,确有点逻辑性,缺点就是一生没有娶上老婆。年少时家里穷苦,成年后好的看不上他,次的他看不上人家,二婚的更是不在话下,到了中年连挑的余地都没有了。

二大爷一生能说会道,懒惰成性,中年闯荡东北十几年,别人混上家业娶妻生子,但他却不能,后来听长辈说他一生吃“腥”不少,在外面和不少女人有染,但多年后没有一人和他长期厮守生子育女,按现在的说法也就是*的升级——一月情,一年情而已,不过还是有区别的,肯定收费,要不一生没有积蓄。

二大爷有个弟弟,娶妻生了一男两女后就病故了,二大爷的老母倍感不幸,偏偏二大爷又是到处流窜不过日子的人,让老母一生*心受累自叹命运不济。

二大爷在东北有两年没有音信了,旧历年的腊月是外出回家的时节,老母天天傍晚在街头站着,盼望儿子的归来,直到天黑的看不到人影才肯回家。

到了年三十晚上,阵阵鞭炮声响过之后,老母才颤颤巍巍的挪着四寸小脚回家,在大家阖家欢庆新年的时候,老母沉重的心情无人理会,吃罢饺子就上炕睡觉了,谁也不会想到这是老母人生的最后一顿年饭,躺在炕上带着悲伤,带着对儿子的挂念于正月初二晚上离开了人世,第二天早上被现时,身子冰凉冰凉的,硬的挺。

后来二大爷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从东北返回了家乡。进了侄子的家门落座就问:“娘那儿去了?”大家不忍心直接告诉他老母去世的消息,就想让这亲情相聚的高兴氛围尽量延长。

在二大爷的一再追问,必将说出真情。“奶奶两年前的年初二走了。”侄子回话。

二大爷趴在八仙桌角上大哭一场,算是对老母的悼念,事情就过去了……

二大爷晚年死的更惨,是被汽车撞死的,脑出血淤积,在医院住了八天就离开了人世,无牵无挂。

二大爷晚年也抱有成家的想法,在德州高敏爹的帮助下曾谋得一份保安工作,人穿衣服马背鞍,五十多岁的人了,换了一身黄绿色的保安服仍显精神。

提亲的人也不少,看了一个又一个,大部分是二大爷烧火棍子一头热,后来还真的碰上了投缘的人,不嫌二大爷贫穷愿意和他共度晚年。

家里的侄子得到消息,一家人欢欣鼓舞,又是给二大爷腾房子,又是做被子,一切准备齐了,二大爷的婚事也泡汤了。

恰恰这事,保安人员调整,他的岁数太占优势,被拿掉了,女方一看一个穷的叮当响的人,工作也没有了,生活也保证不了,脸就像刚刚还下雨马上晴空无云的天,说变就变了,二大爷是干叹气,一点办法没有。

岁数一年比一年大了,工作一年不如一年好找,二大爷终于明白,以前不是因为自己的嘴会说才能找到活干,是因为自己的年龄适合,现在说破嘴皮子都没人理你,哎!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能改变得了?

没有办法,二大爷还要生存,就买来一辆带后兜的三轮摩托车,靠卖挂面为生,在二大爷看来这是个好活,到挂面批处批一车,走街串巷那么一吆喝,钱就来了,其实未必必。

事情往往看着别人干的轻松,轮着自己不一定干得了,买挂面这行道是那些能吃苦早期晚睡的人忙活的事,像二大爷这种不早起,不晚睡,按时按点上班的人,只看到机动三轮车省力不用脚蹬,没计算机动三轮还要喝油的人能赚到钱,鬼都不相信。

干了不到一个礼拜就坚持不下去了,通知左邻右舍到他哪儿领挂面,按批价处理,大家都去了,照顾他无儿无女的孤单单一人,买谁的都是买,不吃也放不坏。

接下来就买来几只羊,羊吃青草,不用买草料,养肥了卖掉换成钱就行,省心省力。

羊多了好放,羊少了难领,成群结队的羊群很少出现单溜的羊只,越是几只羊越容易不合群,二大爷也懂这个理,就是买不起。

放了一段时间的羊,把二大爷折腾的腰酸腿疼,羊还没有养肥,个头还没长成,就给它找婆家卖了,原因是二大爷等不及,他没有积蓄,他不想饿着肚子。

再到后来羊也放不动了,生活的来源靠侄子和左邻右舍施舍。人越老越馋,越不知足,要饭还讲究,不得人关心,最后就厚着脸皮到处借钱,大家都明白,借给他的钱就如肉包子打狗,一去无回,但也都借给他,总不能看着他活活的饿死吧,只能在钱的的数量上进行控制,比如他想借五百,就借他一百,再借时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