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来自东方的骑士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8部分(第1页)

闻言,东良俊抬起头看了看我和闵蒂:“呵呵,事实上数十年来,我们已经为这样的远洋航行耗费了太多的金钱。

皇帝陛下以及诸多的官员们希望能够停止这种入不敷出的远航。而对于东良郡的人们来说,如果皇帝陛下决定停止这样的远航,则意味着从鼎朝到穆兰德贸易航路的停止。当东良郡的商人带回关于殿下您的传闻之后,东良侯殿下以及一些官员认为这可以挽救目前所维持的贸易航路,甚至将这条航路开辟得更远,从鼎朝到你们的帝国。所以在我们和东良俊侯商议过这件事情之后,立即将这件事情上报给了皇帝陛下。

正如我们之前所预料的那样,皇帝陛下听说了殿下您的传闻之后很高兴,所以才有了我们这次的远航。如果我们不能完成这使命的话,我相信这将会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远航了。从此之后你们需要花费更多的黄金才能够买到从我们鼎朝产出的茶叶、丝绸和糖料。因为即便是穆兰德人,他们也需要从我们的藩属国那里购买已几经转手之后的茶叶与优质丝绸,再转卖给你们。

而若是殿下您能够接受皇帝陛下的册封,那么事情将会简单得多。即便是我们关闭了所有的航路贸易,也会给贵国敞开一扇窗口,你们的商人将被允许在某一个港口进行贸易,只要他们出示带有贵国签发的官方文件,那么他们就可以在那个港口采购货物,卖给穆兰德人或者是运回贵国。当然,我们的商人也将会来到贵国进行贸易,如果你们有让他们感兴趣的货物。”

第二卷

第五百八十三章 旧大陆彼端的未来

果没有需求,那自然不会有行动。如果能在陆地上)然没人会想要去探索那看上去神秘无边的辽阔海洋,前世故乡就是如此,他们拥有着当时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资源。因此虽然那个时代我故乡的王朝在综合国力上依然无比强大,但只要看一下我所生活的前世就可以明白了,我的祖先为什么没有对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探索。即便是到了我所生活的时代,探索、发现与对资源的渴求也不是我故乡的人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事情。

地理大发现时代也可以说是一场赌博,试想如果地球上并不存在什么大陆,那么前世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也不会在那一时期发展得那么迅速,如果西班牙无法发展如此迅速那又何来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帝国击败以及此后的产业变革与对外输出?

对于我前世的故乡来说,如果世界没有地理大发现时代,那么我的故乡就不会变成后来那个样子,集权君主制也不会被推翻,只会一直与整个世界一起缓慢地延续着帝王制的历史。因为古代我故乡的强大是建立在君主集权制的基础上,但这个基础对于平民来说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即便是知道了在遥远的西方有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国家,他们的生活也不回因此而改变。既然没有西方赌徒的那种紧迫感与需求,又有什么可以抱怨和懊悔的呢?

听完东良俊的话,勾起了我对前世历史的回忆,不禁无奈地笑了笑。

禁海,又是禁海。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另外一种体现方式,因为国家惯性而导致的国家命运。在前世已经有过一次了,没想到这个世界的鼎朝也要来一次。

所谓的禁海相信前世故乡只要是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的禁海就是指禁止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国家政策,前世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禁海开始后一开始对官吏私通番国的贸易比较宽容。可是后来因为倭患,当时的帝权政府采纳大臣建议,断绝海上交通。明正是这种策略阻碍了我前世的故乡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一直到数百年后被已经变得庞大无比的海上帝国用大炮强行轰开国门。

说实话,我前世的故乡文明倾向于政治与文化取向为主,它不同于军事与经济取向的西方国家。换言之,它认为正当的文化与道德行为,就能够自动地解决一切社会实际问题。因而,政府只注重文化教育,而对对军事与经济性目标——如领土扩张、军事强盛和经济增长不予重视。与此同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的哲学,也提倡“怀柔致远”的“王道”哲学,这种哲学的倡导,必然地限制统治者的对外扩张。

在哲学上,前世我的故乡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是拥有着那些发达的西方国家都没有的成就。那些哲学的确很适合个人与家庭,但将其作为国家策略显然并不适合。这也是后来那些传统哲学被我故乡的同胞所诟病的原因。

他们认为是这些古老的哲学理论害了这个国家,因此完全摒弃。

前世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使这个王朝遭受严重损失,长期的海禁使政府损失大笔税收,私贩横行也使内地的竞争加剧,但是当时的明王朝政府对此置之不理,仍秉承一贯不对话、严格控制的政策,全面禁海的政策。比如《大明律》明确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根据《大明律》此规定,沿海居民下海也是违法行为,这就断送了明朝走向海洋的任何希望。

一方面民间有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又不允许。甚矣!官司之所困,征役之所穷,富豪之所侵,债负之所折,怨人骨髓。”为了谋求活路,渔民与商贩被迫从事走私活动。也就因为这个原因,所谓的“倭寇”之中开始充斥大量的华人。

记得前世地时候我曾经看过故乡地人们讨论过地倭寇中有华人地事情。在前世看故乡地方志以及故乡地方相关材料地时候我也曾看到过一些类似地描述。那份材料之中记载了一次倭寇攻陷我故乡东南沿海县城地事情。其中写道“海寇大多华人。华人狡。善骗夷。福清之陷也。盖华人之先其夷于睥睨间。守睥者睹其夷。遂惊而逸。即陷。华人乃又先之。骗夷以狱此帑藏也。夷遂呼其类数千人劈门以入。而其时华人已群入藏中负其万金走矣。夷人不知华人负之矣。及败。其俘

华无一夫被创者。”

可见所谓地倭寇地确有一些是由华人组成。受益者也多是华人。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地事情?

“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方物。利可十倍”。本来是件好事。所以也得到了沿海平民地支持。不仅如此。也有当时地官员说过:“滨海顽民图贼厚利。从而贩取柴米、酒肉以馈之。打造枪刀、铅丹以助之。收买违禁货物以资之。饰送娼优、戏子以悦之。每见官兵动静则星火徒报。官府密令哨探则推避不从。宁杀可爱之身而不忍背不可附之贼。”可见当时海上贸易对于沿海平民地吸引力都已经让他们足以不顾禁令地程度。

既然是好事。为什么要禁止呢?

后人论及这段历史。有谓:明朝政府地海禁令。不仅造成了倭寇之祸。也使明王朝走向闭关锁国地道路。以后地清王朝政府同样继承了明朝地政策。如果华人倭寇事件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演变为一场民间争取自由贸易地成功活动。那么也许前世我故乡地命运。甚至亚洲地命运都会发生改变。然而。这一场“出轨”行为还是被前世故乡历史上封建社会巨大地惯性拉回到了“正轨”上。明王朝顺着“正轨”走向灭亡。我前世地故乡也沿着“正轨”慢慢走向深渊。

于是数百年后就有了教科书所说的帝国主义对我故乡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