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七零双职工养娃日常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2章 第 72 章(第2页)

苏雪桢最后沉默了下,还是点了头,“好的。”

儿科即将迎来新一轮变革,正是需要培养人手的时候,凌玉荣见她答应了,起身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下半年可能要多多辛苦了。”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苏雪桢也站了起来,“我会好好带实习生的。”

聊完工作,师徒两人依次出了办公室,回到工作岗位。

儿科这段时间已经出了名,哪怕是知道只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仍有不少人愿意来人民医院儿科给孩子看病,是以整天的工作量跟过去比是成倍增长。

先前苏雪桢还能趁午饭后自己在办公室看会儿书,这下是完全没空余的时间了,只要一进儿科坐下,基本就没停下过,快到下午一点才好不容易忙完,急匆匆跟吕子月一起去食堂吃饭。

吕子月平时一直跟着她,托这次文章的福,她也跟着忙了起来,“这个点估计食堂没什么好菜了,真是饿死我了。”

苏雪桢也无奈,“早知道我就不该接受那个采访。”

“没有没有,出名多好啊!”

吕子月觉得挺好的,过去儿科是边缘科室,每回在大会上都容易被批评,但自从在这次蛲虫病感染事件出名后,状况明显好了很多,上午开会凌玉荣又说今年会多分配人员过来,这明显是要大力发展儿科的趋势啊!

她拉着苏雪桢的手,非常亲昵,“儿科发展好了,之后肯定会给我们涨职称吧?我看普外的医生职称涨得最快了。”

医院沿用新职称制度已经很久了,一共两套等级制度,分为行政跟技术两个级别,其中一档对应一个工资,升一级大概能涨五到七元。

医生护士都是技术工种。

苏雪桢毕业后还没升过等级,职称这方面她也没摸透,按理说她是医生,应该属于技术工种,但政府那边规定工农兵大学生统一使用行政级别的档位,直接给她划在了25级,月工资也定死了。

要真大家一视同仁还好,同期毕业的同学在普外或者妇产科,一年就能升一级,这条钉死的制度好像又只针对他们这些弱势科室,说白了,还是看科室给医院带来的创收。

眼下她也摸不准未来的风向,只能回一个模糊的答案,“应该会吧。”

两人到食堂的时候,窗口只剩一个中年大叔在舀菜,看到他们过来后,笑呵呵招待:“快来,今天吃点啥?”

苏雪桢端起一个餐盘,走过去点了几个菜,他们来得太晚,很多荤菜已经被盛完了,只剩几个素菜和一道炸酥鱼。

“果然没什么菜了!”

吕子月叹了一口气,把餐盘放到桌上,抽出椅子坐了下来。

苏雪桢心态还挺乐观,“还行,起码今天还有个鱼。”

海边长大的孩子,谁家没几条鱼,吃都吃烦了,吕子月愤愤咬了一口包菜。

苏雪桢低头开始吃起来。

吃饱了下午才有力气工作,吕子月也不再埋怨,埋头开始吃饭。

吃着吃着,苏雪桢感觉背后又坐了一桌,听声音有两个人,也许是看着这会儿食堂没几个人在了,聊天也不避讳,她跟吕子月就不可避免地听到了全部聊天内容。

何迅先提了一嘴:“听说今年儿科分过去四个实习医生,就连普外科今年也才三个,你说他们今年怎么突然分到这么多实习医生?”

洪江市每年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多,都有固定的人数,这批毕业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被分到本地的医院,只有少部分人能留下来,有的会根据政策前往二三线城市支援,也有被分到各大厂区的,总体来说会有一个总的数量区间,再参考医院方面的申请来决定会分配多少人过来。

每年固定分配下来的人数基本变化不大,主要看医院方面给各大科室申请多少人,有些优势科室或者创收比较高的科室,医院方面会更倾向于争取这方面的人才,总数一定的情况下,分给别的弱势科室的实习医生就少了。

所以每年有的科室甚至一个实习医生都分不到,儿科也是这两年才开始逐渐成长起来,今年突然多申请了两位医生,那么势必有别的科室少了实习医生进来,自然引起了不少非议。

苏中华跟院办公室的人关系比较好,了解到一点内幕,小声说:“院长争取的,听说本来报上去六个实习医生,最后劳动部只给分过来四个,要不然更多。”

“六个?院长未免也太大手笔了!”

何迅惊讶:“这意思是要大力发展儿科?”

“那可不是,那篇文章你没读过?里面把咱们医院的儿科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最近这半个月来儿科看诊的全国各地都有,我有一个亲戚都来问苏医生有没有时间。”

苏中华喝了口冬瓜花蛤汤,放下后说:“院长现在恨不得赶紧把儿科打出名号来!”

苏雪桢在后面是越听越不对味,嘴里的饭也吃不下去了,吕子月听着就更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