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胡马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章 群访事件唯有快刀斩乱麻(第1页)

这段时间,袁晋鹏坐卧不宁,如同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谭阳春却淡然一笑,天塌不下来。现在,事态防不胜防地扩大了。闹这么久,难免出现群体越级上访。问题是,时间过于敏感。香港回归在即,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即,各级组织再三强调维护稳定,杜绝越级上访。几天前,县委政法委派了几个干部坐镇坪上村,可仍然无法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升级。

向阳镇老农贸市场在镇政府旁边,狭小局促,每逢“当街”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摊子连绵不断摆到马路上,妨碍车辆通行。去年,镇政府在省道一侧建设新的大型农贸市场。老市场位于坪上村地界,新市场建在坪下村地界。以前,坪上村村民临街而居,打开家门就是店铺。现在,想开店做生意,要去新市场买店铺。去年年底,新市场建成,坪上村村民拒不搬迁,在各个路口上设卡,强行阻拦其他村的村民去新市场“当街”。为了营造声势,今年元旦,镇政府在新市场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开张仪式,周秋水亲自莅临讲话。可没过几天,来这边“当街”的人又变得稀稀拉拉,多数人还是挤在老市场。一些在新市场买了店铺的商户,眼看春节临近仍是门庭冷落,纷纷找到镇政府,要求退回买店铺的钱,搅得谭阳春、袁晋鹏焦头烂额。春节后,镇政府开始整合两个农贸市场。召开全镇党员干部动员会、宣传车巡回宣传、镇村干部加强引导、工商所着力扶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新市场渐渐有了人气。坪上村的村民眼看老市场日渐衰败,门庭冷落,开始上访,三番两次围堵县委、县政府。这次,他们干脆去省城。

会议的气氛没有袁晋鹏想象的那么紧张,周秋水神色平静地给大家递烟。袁晋鹏本来不抽烟,也接了烟点上火。这个时候,他实在没有底气拒绝,哪怕是一支烟。会上,谭阳春介绍了这次群访事件的来龙去脉。

邓龙生家族是坪上村的大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邓龙生有兄弟八人,龙生、凤生、呈生、祥生、文生、武生、双生、全生,名字取“龙凤呈祥”和“文武双全”之意。他的父亲又有五兄弟,这样,他三辈以内的血亲达五、六十人。俗话说“猪多拱墙,人多称王”,邓龙生一家先是强占好地基做房子、开店铺。接着几兄弟66续续做生意,卖布匹、服装、鞋子,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这次农贸市场搬迁,邓家损失最大,邓龙生、邓凤生几次三番牵头上访。昨天晚上,坪上村几十个人再次聚在邓龙生家里,商量怎么上访、闹事。他们商定,趁香港即将回归的时机,直接去省政府上访,争取引起省长的关注和干预。除老市场有店铺的人,坪上村没有店铺的人每家也要派一个人参加上访。这些人坐车、吃饭、住店的花销由几十家家商铺分摊,另外给每个人三十元钱工钱。今天中午,一百多人分乘三辆大客车去省城。得知消息后,谭阳春、袁晋鹏和支朝阳立即带人驱车追赶,在东巴县拦下两辆车,但因人手不够,只带回四十多人,仍有二十多人走脱了。也就是说,明天上午可能有五十多人去省政府上访。

听完谭阳春介绍,周秋水问:“晋鹏,你有什么补充吗?尤其是应对措施。”

袁晋鹏摊开笔记本:“刚才,谭书记介绍得很全面,我补充几个细节。一是邓龙生这个时候去省城上访,显然有人指点,性质恶劣,有必要严肃处理。二是从上访人数看,邓龙生家族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影响力。坪上村总共一百六十七户,其中在农贸市场和附近有店铺的三十五户。因利益攸关,这些人是上访的主心骨。坪上村没有店铺的一百三十二户人中,五十八户参加上访,这些人是抹不开情面跟着去。我们上路做工作后,他们大多顺水推舟回来了。三是建议采取分化瓦解和强制并举的办法把这五十多个人弄回来。先劝没有店铺的人,再劝和邓龙生家族关系不太密切的人,或交叉进行,逐步展开。最后剩下邓龙生几兄弟,如果做不通工作,就采取强制措施。”

周秋水听罢,点头表示认可:“嗯,大家再议一议……,金钟、建国,你们一个是挂点领导,一个是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谈谈你们的意见。”

刘金钟点点头:“向阳镇这个问题拖了很久,现在要下决心解决。我觉得,阳春、晋鹏的工作做得很细,思路清晰。当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建议在动用政法力量的同时,请一些在向阳镇工作过的有威望的老同志和坪上村在县直机关工作的同志参加,处理这种事情软硬兼施可能效果更好。至于哪些老同志说话有用,哪些县直机关同志参加合适,可能大忠书记更了解情况。”刘金钟说罢,扭过头看着杨大忠。

“说话管用的的老同志有两位,一位是曾经担任县计委主任的邓求宗,他是坪上村人,在家族里威望很高,但他住在苏州的女儿家里,一时半会来不了。还有一位是曾经担任向阳公社社长的赵四生,他做过坪上大队书记,群众基础非常好,能帮上忙。坪上村在县直单位工作的人不多,有两个副科级领导,另外县委宣传部、县纪委、县财政局还有几个一般干部,他们参加多少能帮点忙。”杨大忠做农村工作多年,也想到这个办法,具体人员在脑袋里筛了一遍。

周秋水说:“这件事就请大忠负责落实,老同志能找到一个算一个,副科级干部和关键单位的干部必须全部到场。重头戏在建国这一块,你看看怎么安排。”

张建国早有准备:“这次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是近年来我们平安县性质最恶劣的上访事件,必须解决好,不留后患。建议由县委牵头成立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成员由两办、公、检、法、来信来访接待中心和向阳镇负责人组成。抽调二十名干部及一百名政法干警分成三个小组去隆兴,确保明天早上八点钟之前,把他们全部弄回来。”

这是平安县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动用上百警力赶赴外地。张建国担任这次行动的指挥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悉数登场。夜幕降临,一百多位政法干警和干部分几批出了。集中出不仅会打草惊蛇,还显得过于招摇,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甚至节外生枝。

周秋水、谢建平各自回到办公室,对他们来说,今天晚上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如此微妙,周秋水希望谢建平主动站出来担任这次“截访”行动的指挥长,却不直接说。谢建平感觉到周秋水的期许,但考虑到这次行动的复杂性,没有主动请缨。其实,只要周秋水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谢建平就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主动扛这副担子。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基层领导,他清楚,一旦这次行动生重大意外,主动请缨担任指挥长和接受组织安排担任指挥长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有所不同。何况,即使这次“截访”行动大功告成,也难以一劳永逸,与农贸市场搬迁有关的麻烦事会一桩接着一桩。作为一县之长,他不可能为此花费太多精力。

晚上十点多钟,这支浩浩荡荡的车队一字排开停在省城隆兴市的迎宾大道南端,引得不少行人驻足观看。指挥部在路灯下碰头,根据邹克敏刚刚拿到的隆兴市宾馆、旅社分布图,他们调整了具体分工,把清查重点放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附近的宾馆、旅社。同时,安排杨大忠、邹克敏和县委来信来访接待中心主任左六生尽快和省来信来访接待中心的值班处长接头,争取支持和协助。

半夜时分,邓龙生被一阵嘈杂的声音吵醒。打开灯,拿起床头柜上的手表看,是凌晨两点多种。房间外的过道上有不少人在走动,敲门的声音由远而近,似乎说查房。他正感到疑惑,房门被粗鲁地敲得咚咚响:“开门,开门!公安查房!”开了门,哗啦啦进来三、四个警察。至此,这次行动6续搜出五十一名上访人员。张建国决定安排人员连夜把这些人送回去,留下二十几名公安干警和干部,以便明天早晨把最后六个人强制带回去。

谁料想,这六个人险些让这次行动功亏一篑。“漏网之鱼”是邓呈生、邓武生和他们的几个本家兄弟。当时他们正在夜宵摊上吃夜宵,侥幸躲过了“搜捕”。他们无法理解县政府这么强硬的做法,誓上访到底。古代还允许击鼓鸣冤,你们太过分了!

初夏时节,早晨八点太阳已升腾到半空中。张建国和杨大忠各自带领十多个人,分别守在省政府大门口和省来信来访接待中心大楼前。两个地方相距不过两百多米,两队人马遥遥相望。以前来信来访接待中心设在省政府的门楼里,因上访人员屡屡堵塞省政府大门,才搬迁出来。

邓武生高中毕业后南下深圳打工,算是见过世面,比其他人多点心眼。让其他人留在省政府附近一家市门口,他和邓呈生坐出租车去打探消息。结果,透过车窗远远看见省政府和来信来访接待中心大门前一帮警察严阵以待,向阳镇几个干部夹杂其中。知道此路不通,赶忙回来和大家会合。他们不甘心就此打道回府,决定去省委那边试试。主意拿定后,他们上了一辆黄色面的,直奔省委大院。省委大院位于相对冷清的红旗路,与省政府大院有两、三公里远。下了车,他们在省委大院门前盘桓。省委大院比省政府大院小,省政府大院绵延一千多米,而省委大院不过三、四百米,还显得更陈旧。唯一相同的是,站岗的武警昂挺胸,威风凛凛。

被站岗的武警手一挥给拦了下来:“站住,请出示出入证!”

邓武生几个人哪里知道什么“出入证”,懵在原地,一动不动。

武警又问:“你们哪个单位?找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