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未见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章 永乐上师治白鬼(第1页)

赵光诘在几名心腹的簇拥下,正穿过庭院,往书房走去。

身后是拎着灯烛的女眷,正要去往书房里添灯,两名府中的护院正提着一箱东西跟在队尾。

与乐远的其他府邸都不同,江北会首赵光诘的府邸里有着一派江南景致,这在承平的旧都乐远里,可谓是不可多见。

不同于江北的肃穆巍峨,江南则更喜婉约清丽,尤擅叠石理水。

南山嘉湖产奇石,玲珑多姿,匠人常于此地寻趣石立植庭中,以供赏玩之趣。

后又有叠石为山之趣,除南山嘉湖石外,也用黄石或宣石作景观。江南多出妙手,此石趣经巧匠之手打磨,叠石层峦叠翠,妙不可言。

水景石林,水石相映,是江南一派的特色。

护院小心翼翼地将木箱抬进了书房,随即退了出去。

在众人退出后,赵光诘打开了木箱,里面是成捆的熟皮卷囊,放的都是江北商会上月的账本和货物的调运记录。

赵光诘随手拿出了一卷,摊在案前,一手扶卷宗,一手执寸毫,细细的阅看着卷宗。

这些账目货表,本不用劳烦商会会首亲自阅看。

江北商会兼营之广,体量之大,非寻常商会票号所能相较的,若要事必躬亲,即便是夜夜挑灯,也是阅看不尽,操持不完的。

所以,江北商会历届的会首们都会亲自任命数位大掌柜,而各州郡的卷宗便是先经由他们进行查检,阅拟注标。

直到赵光诘执掌江北商会后,才逐渐变成将部分卷宗先呈赵光诘阅看,随后才由大掌柜们详实的景象。

北商在前赟时期便已是大赟的第一大商,后经王闯窜赟,衣冠南渡,战国春秋之后。原本各自为政的分散北商们在曲阳赵家的拉拢兼并下,一一被归进了赵氏商会当中。

李氏在春秋中,将王闯朝廷西逐,攻占了前赟的旧都永安,并在迁都后改为承安,终结了北方乱局,开疆拓土,将前赟长江上游的十三州都收入囊中,雄踞一方。

一统中原后,与南渡的大赟划长江而治。

而原先在北边的赵氏商会也变作了江北商会。

由于北商们在春秋时慧眼识珠,暗中支持了李氏的承平朝廷,相应的,江北商会也得到了李氏的优待,促成了江北商会成为承平第一大商会的格局。

承平十七州,除庆达商会与景安商会各占据九州外,其余八州的金石矿盐,货运票号,皆在江北商会的掌握之下。

赵光诘任会首后,甚至将商会的生意做到了大赟、北清、南魏、出云等地。

赵光诘从十七州中,挑选出其中两州的来往记录,细细的看了又看,眉头微皱,放下卷宗后,扶额沉思起来。

两个州郡上月的镔铁、铜矿、盐粮,木石、柴薪。。。。。。的数量相较年前的数目,几乎多了一倍,其中盐粮木石等寻常货物还好说,可用外地转运遮掩。

可这铜铁的进出却是得仰赖州郡批文的数目,若是长此以往,江北商会的入货报关记录便会有所瑕疵,难免会惹人生疑。

此外,江北商会利用漕运从北清和东庭府携有私货入关的猫腻已是被北镇司的探子有所觉察,之后的调运,北镇司将会有更多的探子被放到九江,商会原本的漕运也会大受影响。

他将手伸向了一旁的茶盏,手指触及,却发现已成了凉茶,他略微苦笑,收回手来,提起了笔。

依次在看过的卷宗上批注上了“阅”字。

朝着屋外唤道“青玫,换盏。”

。。。。。。

显元十七年,六月十一,长亭郡。

时辰刚过未时。

数十辆被遮覆了货板的双辕驮车,正由远及近,朝城门口缓缓蠕动。

虽然有所遮掩,看不出是什么东西,但从深陷的车辕痕迹可以看出,车上的货物并不轻巧。

随车而来的,却并非镖师,而是近百名寻常百姓。他们穿着破烂,均是些旧麻破袄,面黄肌瘦,个个面露疲态,脚步虚浮,行进当中时有停歇,可眉眼间却是饱含欣喜,目中带光。

“张老三,怎的又混去给神使当差了。”城外的茶摊小贩朝着人群中呼喊着,语气中说不出的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