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未见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章 兴河县衙陈知县(第1页)

显元十七年八月,南边的战局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兵部接连不断的收到各郡县的告急军报,而兵部呈上的折子,早已在天子案前堆积如山。

北斋已是门庭若市,文臣与武官难得的统一口径,他们络绎不绝的进禀上书。言语间充斥着对战事愈演愈烈的担忧。

日夜轮转,却不停息。

太子李元不得不暂缓新政,将各节度使的拟任事宜放到一边,专注于南方军务。

李元擢新晋节度使曹仁为征南大将军,统御云、汜两州兵马,不日出关,迎战南魏。

曹仁乃当朝国舅曹崧的长子,先帝曾评价曹崧为人谨小慎微,动不失时。

其子曹仁从小耳融目染,有过之而无不及,隐隐有胜过其父的架势。

虽为武将,但曹仁的擢升多是仰仗家世,凭借圣人提携。

况且有着东庭府的靖王作依靠,御下的备郸军多年未曾再上战场,曹仁早已疏于兵事。

此番出战,他更是把这种防微杜渐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

每逢开拔,便是十几路先锋开道,而自己则稳坐中军,等候回报。美其名曰“羽扇纶巾谈笑间,料敌先机,决胜于千里之外。”

常常数日未有行进。稍有风吹草动,大军便扎帐结寨,稳固营防。

直至巴州总兵樊文沾弃城突围时,曹仁的大军还在云州打转。

满朝文武无不哗然,国子监大祭酒韩嗣信更是说出了“即便是从北顺府调兵,现今都能追上他。”的大不敬话语。

一时间,言官们把矛头从太子转向曹仁,大笔一挥,一道道弹劾曹仁的奏折如雨汇集,纷至沓来。

曹仁却是振振有辞:“南魏国力衰微,战事难以持久。若是贪功冒进而致大军蒙难,岂不误了三军,辜负天子圣恩!”

看着魏国越加凌厉的攻势,太子李元恨不得亲临阵前,在曹仁的脸上狠狠抽上几下。

但如今听凭他调遣的武官中,也只有曹仁可用。李元只好让司礼监太监童忠持尚方锏,与北司衙门的副指挥使**星,共同前往监军,督促曹仁出关。

巴州总兵樊文沾集结的五万守军在魏军攻城时已损失过半,弃城突围时,十不存一。仅有数百骑随樊文沾逃回庚州下永。

显元十七年八月十二,巴州全境落入南魏手中。

周围郡县,从者甚多,南魏号称三十五万大军,已是饮马汜州陈关外。

迫于军情紧急,李元将曹仁变为中路军,改道汜州,迎击来犯魏军。

任安王李铎为西路军,从庚州出兵,策应汜州的曹仁。

东路军则由宁州督抚崔让为帅,长州副总兵枕尚孺为副将,率长、宁两州兵马从云州出兵,策应沛水关的曹玉鸣。

。。。。。。

上永郡,乃是云州边陲重镇。

往南七百里便是南魏的疆界。常驻有守军万余,战时归云州督抚统领,闲时由上永总参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