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红尘情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多彩的民俗文化(第1页)

风和日丽的一天清晨,流苏邀高训奇下当地农村的村组去和她调研海南少数民族的民族地域文化。ΔΩ文学迷Ww『W.WenXUEMi.COM高训奇说:"好呀,我正好闷得慌,想下去走走,但不知我们的科长同意我去否。等我请示后再说吧。“流苏说:"这个活动就是张科长安排的,不然的话我哪敢要你同我一起去呀,你回头看看,是谁来了。”正说着,身材魁梧的张科长就大步流星地朝高训奇他们走来了。这张科长名叫张作坤,今年三十五岁,在这个部门干了两年多了,他是一位好与人相处的热心人。张科长说:“高干事,反正近段时间科里也没有什么重大新闻题材要写,你同刘苏干事一起去附近各山塞和村落调查研究下那里的民俗文化吧,下周我们要汇报一个这方面的材料。车子我已经给你们派好了,就让李师傅为你们开车吧,他的技术是全科里一流的,路上你们可要注意安全,不得出现任何的问题。”

没过多久,他们一行三人欢快地出了,军用小车大概走了七、八十里路的样子,他们感觉到这里的山峰和村落很好特色,只听流苏大声说:“看,右边山坳下有十多户青瓦木房的,多漂亮啊,还有那小河流,这条河的水是多么的清澈呀,那山也是挺俊秀的。”他们经下车询后得知这是一个苗民族聚集区,于是他们开始走村入户地调查开了。高训奇他们进到一个村庄,只见田地夹着两条通寨的小巷,石砌的矮墙布满了青苔,地下水自寨顶潺流而下,绕村轻吟而过。村路口那株有28o多年历史的红榉木古树似乎也在在中午的大太阳下沉思。几个老人衔着用红毛线系着三、两个毫子的黑竹烟杆,有滋有味地“吧嗒”“吧嗒”地吸着叶子烟,这是高训奇他们听不懂的当地苗族语言,但李师傅还是懂得一些这苗族的土话的。这时这群房屋的大家产前的两只黑狗依偎在这几位老人身边假寐着。离这高大葱绿的榉木树两米远的地方,便是当地人信奉的树神,一株上了百年的银杏树。

银杏树不是很大,两人可环抱,但很修直。为什么当地人把它奉为神树?这是苗族人朝拜神灵的绝佳的好地方地方,难道仅仅是它是我们国家稀有的树种?据考证,银杏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和它同纲的其他植物早已灭绝,所以银杏就有了活化石的美称。李大林村长说,银杏是名贵的树种,我们之所以把这株银杏树奉为树神,是因为它曾经挡住了一场雷劈,保护了我们全体苗族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那场大雨雷电的巨大的暴风雨几乎吞噬了这个侗族地区的苗族部落。如果不是这几根古树挡住怒的天公,极力制止它的这错误行为,恐怕人们再也无法看到今日这儿烂灿的美景了。李大林村长带我走到一株空心的古树下说:“看,这就是当年被雷电击劈的古树。”哇!高训奇和流苏他们都惊叫了起来,这雷打电劈过的古树盘根错脚,藤曼缠绕。树洞可容纳12人,在树洞里聚焦蓝天白云,分享了这人间美好的洞天福气。放眼苗寨,到处都呈现古木参天,紫气东来的大好气象,使这里更加葱茏,更加神奇,更加让人向往。

高训奇流苏他们三人在惊叹大自然赐予这神龙湾的鬼斧神工之时,流苏又被这禢神龙湾的凹字型木房所吸引。毗邻有次的低矮木屋,跑马楼上零零星星地挂着玉米、烟叶、辣椒等土特产还晾有苗家妇女自织的垫单。从古树下的一家小卖部绕进去,便可见一堵黯然褪色的泥巴墙,墙上的青苔和几间草庐的青苔几乎连成一片,像一洼绿色的草坪,寒风吹过,粼粼闪闪。寨子两条小巷,低矮狭窄,有时,还得猫腰低头而过。整个寨子就像一个大大的人字,一撇一捺地叉着永恒,而下寨的泥巴墙,却颇像古时黑下透白的朝鞋。

寨中央,一栋陈旧的木房吸住了高训奇流苏他们几人的眼球,只见大门皱如枞皮,蜂蜇虫蠕过的朽壁飘落下一串的木屑,秦叔宝和尉迟恭的门神画像已是两团垢迹,高训奇流苏他们三人推开那扇巨大的大门,大门似有情的出了“吱呀、吱呀”的好听声音,这声音仿佛把高训奇流苏他们带到了很远古的时代,这巨大的门它在轻吟着留守空楼的绝响,令人无限遐想。高训奇他们已经是走出去很远了,但他们仍止不住的频频回望的古老而庄严的述写着苗族历史的大门。

“别看这楼陈旧,它可是是我们神龙湾的姑娘楼哩!”高训奇流苏他们感到甚是惊呀,他们想这是什么,姑娘楼?多好听的名称。于是高训奇他们惊叫着请李大林村长快说来听听。李大林村长的话一下子话吊起了高训奇和流苏他们三人的胃口。李大林村长说,十年前,一个英俊的四川小伙子做生意的来到了神龙湾,借宿住在了这美丽的苗家姑娘陈玲玲家,不久后他们两人一见钟情。夜晚,这个来神龙湾做生意的四川小伙辗转反侧地想着这当地的的一个勇敢求爱的美丽风俗。他听人说,如果看上了心爱的姑娘,那就大胆地去爱,去追求,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于是,他借着皎洁的月华,轻轻地爬上了陈玲玲的姑娘楼向她衷心地表白:我愿与你一生一世,长相厮守,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决不伤害你。在四川小伙的深情求爱下,陈玲玲姑娘含羞带笑地点了点头,总算是同意了他们俩的婚事。于是,在以后的姑娘楼上四川小伙子成了陈玲玲的丈夫。好感动人的一段佳缘,高训奇和流苏他们三人听得心里酸酸的,甜甜的。

听完这故事,流苏对着高训奇说:"故事是多么的精彩,可是,我想问下你,你对爱情是否也有这么执著和忠诚呢。”高训奇说:“这仅仅是一个故事啊,凡是故事大都是假的,我们不必要放在心上的。难道你没有听到过,哥永远只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吗?”流苏不信这个故事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她坚持认为这不仅仅是故事而已,而应该有它真实的成分在内。高训奇和流苏为此争执不下,正在他们两人为这事争得下不了结论时,开车的李师傅说:“何不请村长来为我们说个清楚,以证明这故事的真伪。你们认为这样好吗?”高训奇和流苏他们同意李师傅的这个建议很好,于是,高训奇去村长请了来。

高训奇和流苏他们还真的是固执的很,他们为了证实故事的真实性,真的把李大林村长请到了他们面前,村长认真地说,这个故事是真的,于是他打电离叫来了故事中的主角陈玲玲。其实,村长不打电话,高训奇和流苏他们也宁愿相信这个美好的故事是真的了。只是高训奇要这么说这个故事不是真的,不过是想气一下流苏而已,他认为这样做无非是免得流苏她经常一个人沉湎于爱河中而不能自拨。不一会,戴着细花苗帕的陈玲玲满面笑容地赶来了,果然是个美人坯子,脸圆圆的,短齐肩,一对好看的酒窝让人倍感亲和。她知道高训奇和流苏他们几人是才调来这里搞少数民族文化调研的部文职人员,于是,陈玲玲很是热情大方地把高训奇和流苏他们三人请进了她的家,并陪高训奇和流苏他们游览了她家的老屋和房前屋后的花园和菜地。

高训奇和流苏他们在老屋里,现她家整洁的屋里尚保留得有她家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老式的大厨、小厨、杉木桠脸盆、白杨木花板床……上世纪的家具一一摆放在那里,这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民国时期。山里的阳光透过那扇古老的窗,菱花镜里曾经照过新娘的花容,也照过陈玲玲她们几代人当婆婆迟暮的沧桑。

流苏和高训奇他们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宅里的破旧的梳妆台留下了许多的尘灰,扫不去,褪不尽。还有犁、秧耙、板桶……这时,流苏对训奇说,这旧时的农耕文明,无不说明过去农家人的无比艰辛,以证明现代农业的进步和美好,我们真的要永远珍惜盘中餐,它是农人用辛勤的汗水才种来了我们今天吃的一粒粒的洁白大米,每一粒这样的大米都洒有农人无尽的爱与辛酸在里面。

啊!跑马楼的爱情故事让流苏和高训奇他们几人心旌摇动,驻足流连。而古老的农具让流苏和高训奇他们找到了苗族先人们广大的智慧和失落的文明。

如今,已为人母的陈玲玲风韵依然犹存。得到她的允许,高训奇和流苏他们也登上了她当年那生出高深情感的姑娘楼,想起她们爱的粗犷,爱的火辣,高训奇他们不由得想起各自的婚姻来,他们现在年龄虽然都不是很大,但却都是孑然一身,人生好生孤单和寂寞的了。流苏和高训奇他们呆呆地站在姑娘楼上,倚在他们曾经相亲相爱的窗台,流苏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她想,倚楼听风雨,淡看人生路。在这寂静的山野里,她无法猜度古代人寂寞凄苦的过去情感是怎样的,也无法预知自己将来的爱情将会怎样。想着这心事的时候,她好想此时训奇能跑过来牵下她的小手,哪怕只一下就行。可她心里明白的很,高训奇不会的,他不会这么做的,他对自己的一片痴情还毫无知晓,自己真是可怜啊,可悲的。

李大林村长看流苏有些又神伤吁叹,便拉着流苏走下跑马楼,去到了设在红林小学边的戏台,这时,一群汉戏和苗戏的演员们早已在那热闹着。流苏对李大林村长说:“这戏台修的好生漂亮的,颇具有多元文化元素的特色嘛!”之前,高训奇他们早已经知道,神龙湾苗岭高腔苗戏和汉戏,得到了当地县委领导班子的集体重视,在当时的泥巴台前开了现场办公会,指示多家部门终于修建了这座老百姓的戏台,用县委吴书记的话说:群众大舞台,有我更精彩!神龙湾戏班不负众望,2o13年6月,他们应邀参加了在葡萄牙举行的世界文化艺术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辉煌不忘过去。79岁高龄的苗戏演员张过山对流苏他们说起了《苗岭高腔》的历史渊源。《苗岭高腔》神龙湾戏班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过去,戏班每年都在琼海周边区巡回演出,所演方式都是用本地话演唱的《苗岭高腔》。剧情丰富,大都是唐、宋朝代历史人物。那时,老一辈在汉戏、苗戏表演前,先是烧香杀鸡请神,保佑人们出门大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虽带迷信色彩,却也是心想如遂,这仍是现在无法解释的谜团。

随后,神龙湾苗、汉戏班的演员悉数登场亮相,他们正在排练的是《寒江关》和《九炎山》,唱的是杨令公征战。两个唢呐吹师,两个乐器手,随着一声鼓点响起,锣鼓响板,粉墨登场,击节而唱,有板有眼,节奏分明。虽然唱腔不是很好,功夫也不是很强。但他们还是把那些历史演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民间传说等故事演得形像逼真。高训奇一时兴起,提出也献丑一下。于是,他穿上戏袍,用汉语唱了起来:

…他三弟翼德威风有,

丈八蛇矛惯取咽喉。

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

虎牢关前战温侯。

唱罢,高训奇索性在戏台上腾、挪、展、跃起来,博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这次唱戏或多或少地满足了高训奇那可爱的一点进取心。

《苗岭高腔》剧目原有一百多个,可连唱四十多天不重复。可惜在六十年代,由于受**********的冲击,大多剧本被焚烧,现只剩《樊梨花》、《杨令公》、《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三十多个剧种了。有的剧本只能靠记忆默写在****时期的红壳笔记本和记帐明细本上了。说到这,这戏班的老人一阵的扼腕叹息。流苏他们知道在他眼里的《苗岭高腔》就是他们的命根,看着老艺人们的坚守精神,流苏和高训奇他们的灵魂猛然颤动,不管自己今后的路有多难,他们觉得都有责任肩负起挖掘、抢救、整合、提升即将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剧种的责任。因为,文化的前行永远不会止步。想到这,流苏将目光移向了山外,移向了天边。

当夕阳的余晖翻过苗岭时,好客的苗家人摆上了丰盛的酒席。他们热情好客以酒相迎,以歌相敬:

远方的客人哟,我们是一家;

你看见了吗?山上开满了鲜花。

这自家酿的酒哟,请你要喝下,

五十六个民族啊,五十六朵鲜花。

咿呀咿嗬呀,五十六朵花!

——喝呀!

……

一弯冷月下,只见神龙湾苗寨的戏台上躺着一地横七竖八的大字!

醉了,苗乡!

流苏和高训奇他们回来后,没过多久,就把这次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民族民俗文化整理了出来。他们整理出来的作品被到了当地文学和军旅文学刊物上,获得了很大的好评。事后,张作坤科长对流苏他们这次的采风行动很是满意。流苏他们的上级领导也充分肯定了流苏和高训奇他们这次对这个多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的关注和处理,并增拨了他们科2ooo多元的民俗文化的调研经费。流苏和高训奇相视着开心地笑了,他们甜美的笑容比他们现在所站立的营区花园里迎春开放的美丽花儿没有丝毫的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