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唐朝地主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八章 季考(第2页)

此时,一个人影闪过来:“我就是徐行川!”

二位先生刚要责骂,一看,竟然是荀小二。徐清拍手大笑,原来是荀小二怕徐清“偏心”,故意改了名字。徐清道:“没想到,没想到,你这些天读书挺用功的嘛。”

徐清给三人赏了银子,夸赞几句,挥一挥衣袖,回了刺史府。

考题已经定了,就写“我心目中的徐刺史”。这题既能满足徐清一点点虚荣心,也能考察许多素质,如要写徐刺史,就必须关注“时事”,还要知道典故,不然没办法夸好话等等。

里长们都反馈回来了信息,已经把盐碱地准备好了,连给灾民的住宿都安排好了,只求人工到场,即可开始。

大部分的路已经合并了,只剩下海兴道沧州城的路还有一段距离。换而言之,大部分灾民放了两三天假了。放假没有工钱,只等着再来工呢!

大调动。

沧县和南皮盐碱地少,荒地也少,只留了一部分灾民继续改造和开垦。剩下的灾民付了住宿费,带着这些天攒下的家当,由里长带着都送到了海兴和黄骅。

走的时候,力气足,肚子饱,面色健康!比来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同,甚至比他们在山东的时候还要好上一两分!

徐清的告诫,大家都听在了心里。不仅没有为了争斗盐碱地,更有里长们自发的合作起来,比如南皮这边的里长和海兴的里长搭伙,你送人,我划地,得了的利益,大家均分。

挖开洗盐塘,打造长犁大犁深挖土地,敲碎土块,便于盐分的溶解。再将村里深的秸秆,堆粪,草木灰,阴沟泥,废土砖块通通拉到盐碱地上,和原来的土混在一起。

一切都欣欣向荣。

灾民们干活累了,坐在新整出来的田垄上小憩,大口喝着用猪骨熬的暖汤,猪骨鲜美,咸味适中,一时间的劳累都忘却了。

有了工钱,有些灾民中的小孩儿也都在田里干活儿,他们拿着锹将土拍得稀碎,然后从袋里掏出来草籽秧下去。那草籽埋在了土里,如同在土里藏了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支撑了华夏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兴起,哪怕到了近代,新华国的建立,也都要归功于这个梦想——有地可种。

十月,南方还好,北方已经有了寒意。徐清手里的冰坊写乐业,只剩下一家还在卖冰糖葫芦。

趁天气晴得好,徐清组织州学开始“季考”。

这一次季考,除了徐清自恋题之外,还有算学、贴经、墨义。为了避免阅太多卷,徐清让众学生都在各学校先进行一轮初考,再筛选一百名到刺史府考试。

前面的考试,徐清不过象征性的提笔写个同意,其余的事情,都交给了下面人去操持。到了刺史府考试的那天,徐清受到启示,带着学生们先到郊外祭拜一番,祈祷学业昌盛。同时,徐清交给众学生“务实求真,创新修德”八个大字。

这才开始考试。考试过程与那天在白露书屋考试的情况差不多,不在赘述。值得一提的是,结果和那天的也是一样。

荀小二,宋守节,狍子三人取了前三。又取下去,直到三十,都给了钱粮物品。但凡参加这次考试的,徐清都有奖励只是多少不同而已。那前三十名,一匹娟布,一头牛,一石米,一套文具,一两纹银。

前三的奖励奖品丰厚就更不用说了,徐清还许诺三人一个愿望。

荀小二说,他要回洛南见爹娘。徐清想了想,再和荀雪儿商量过后,给了马车护卫,写了文书,送他回去了。

狍子说,让他哥哥狗子升个职位,进入编制。此事易耳,徐清提笔就将狗子划入经制吏,年俸九两,月禄一石。

徐清再问宋守节要什么,他思考一下,道:“我的愿望,就是再要两个愿望!”

“哦?”徐清扶手大笑:“你个小猫儿,还敢贪心,不过允你一次,不能再要了……”

宋守节正色道:“第一,求刺史让官医救治我父亲,大人救父之恩永生难忘和;故第二是,守节想拜入刺史门下,伺候大人,以求报恩。”

————

追书神器上的朋友大家好!你们的评论我看了,老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