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建聊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四章 上三江月入十万(第1页)

在许京表演时,徐文山弄到了一本王浩然出的诗集,拿在手里一看,也不过尔尔,亮眼的诗作颇少,饶是这样,也要350文一本。

在沙县待了几日,也习惯了城镇里的物价,对这个价格已不会惊诧,但他也颇为眼红。

就刚才一会儿,这本诗集已卖出了20余套。也就是7000文。

7贯钱就这么轻轻巧巧地赚到了,徐文山也不由得对这个王浩然嫉妒起来。

虽然这7000文中,一部分要分给书铺,只有三成会落入王浩然的腰包,但长期卖下来,也能赚到一笔巨资。

徐文山也想进来掺一脚,于是去找书铺老板谈出版。

如果留在当场,可能会获得许京的崇拜以及众人的赞誉,但是他不想。

他始终没有觉得那首诗是自己的,那首诗是陆游的,人们的赞誉也都是给陆游的,和他没关系。

对他来说,出诗集只是赚钱的一个方法,是一条积累资本的捷径。

抄诗装逼这种事,他是不屑于做的。

但是老板的一席话,暂时关上了他抄诗赚钱的大门。

“你这本诗集质量确实很好,但是没有办法,圣旨如此。非举人出身,根本拿不到书号,拿不到书号就出版诗集,那就是犯了谤议朝廷之罪,要杀头的!”

徐文山做了个金钱的手势,道:“用这个能不能解决问题?”

“唉,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不是举人,你根本连核管这事的官老爷面都见不到,想给钱,你给谁去?再说了,别以为成了举人就不用花钱了,想要申请书号,得排队,不使些钱,找点关系,等上三四年的都有。所以别以为这钱好赚,大家日子都苦。”

老板说完,还往外面望望,确保自己说的话没人听到,才放下心。

徐文山道:“难道就没有不用书号也可以出版的办法么?”

老板想了想,道:“你别说,还真有。”

“是什么?”

老板道:“一种是不按诗集的书号,按杂记的书号刊发,不过这种方法是有钱人家的自娱自乐,一来要花很多钱买书号,二来上不了三江。”

“上三江?!”徐文山差点以为自己又穿越回去了。

“你不会连三江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吧?”老板惊诧,“三江就是沙江、赤江、乐江,这三江包含了我们南境陈、蔡、许、郑、宋、曹、卫七国,我们七国都是吃三江的水,所以叫三江。但是我说的上三江不是跳江的意思啊,我们三江地区有个三江诗盟,诗盟有几张榜,评估每年诗集,质量最高的前一百,列一张榜,卖得最好的前一百,列一张榜,诸如此类。人们真想买诗集,都是按这榜上的买。你出杂记的书号,就上不了三江,也赚不了多少钱。”

徐文山道:“是啊,诗写得再好,没有推荐位,也成不了大气……等等,你这说了半天,不跟白说一样?还有另一个办法呢?”

老板道:“另一个办法就是,去宋国和卫国出诗集。”

“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