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唐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三章 传功入窍空遗恨(第2页)

墙的另一侧,李秉也睡不着,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觉得这样浑身精力充沛了,手脚都是暖暖的,一点不觉得累。

虽然现在很舒服,但看着自己干净白皙的手腕,心里也有一股强烈的不安涌上来。

“公羊剑主原本说,要是不乱用内功,这手上的‘两环’,至少可以保我几个月无虞。哎……可这连着两次交手,才仅仅二十天,手上的两环就全都被弄没了。明日就是除夕,之后再过十五天,又是月圆之夜,这可怎么办?”

他找出公羊剑主给的“三金锁脉”的术法要诀,看了一遍又一遍,也弄不明白,犹豫半天,还是起身,去找了糜歆——这是他现在知道的,身边唯一一个术法高手了。

二人对座桌前,李秉将自己的事情,和盘托出,包括融教、黑经、阳月剑诀等等一切。

糜歆被这事情吓了一跳,打个寒颤,一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连忙给他号脉:“果然充盈无比,绝对不是只练几个月内家功夫该有的修为。”他略有埋怨:“这么重要的事情,你怎么才说。”

“之前那三环锁脉还在,我想怎么也能有几个月时间,并不多着急。这几天事多,想着还能好好过个年,年后再想办法。可没想到这三金锁脉的术法也太经不起折腾了。我只用了一招,这最后的紫铜一环,也碎了。”

看着李秉心烦意乱,糜歆又不忍责备,一边看着那《三金锁脉》的手稿,一边道:“正如你所说,这法术应该是‘鬼谷一脉’的。看样子,应该要到了‘御物境’,用鬼谷一脉的内功就可以施展出来。”

“御物境?”

糜歆看他不解,又道:“天下武术,分‘内外武功’和‘术法’两门。

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都属于武学一门,因为流派克制关系,还有轻功、身法等等影响,难以给出一个实力的度量,只能按照炼体的强弱,大致分成‘真武九境’。

而与之对应的术法一门,就纯粹多了,按能力大小,一共也分九重境界,叫做‘渡化九境’。不同于武学,这术法境界之间的差异,可谓泾渭分明。

‘渡化九境’又分‘地五境’和‘天四境’,两者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不少人穷尽一生之力,也未能跨过那到坎,比如……我。”

糜歆三十岁就已经到第五境,但之后多年,再也没有丝毫长进,他尴尬一笑,又道:

“地五境,分为:开窍、修海、沾衣、御物、渡灵;

天四境,则是:结丹、成婴、分魄、化无。

地五境的人不少,但整个大唐,能修到天四境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李秉听得津津有味,以前不学武,这些东西涉猎的也少,现在研究起来,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门道道。

“哎,扯远了。”糜歆把那一页“三金锁脉”的手稿,交还给李秉。

“说回这地五境:

所谓第一‘开窍境’,便是要通穴定络,经脉自称周天。一旦全身经络打通,可以接纳天地灵气,便称之为开窍。这是修习术法最基本的要求,影响也最是深远,因为他会决定一个人真气流转的方式。

开窍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最常见的,便是以武入窍,先精通内家或外家功夫,然后逐步打通周身经脉。绝大多数人,都是以这种方式开始修炼术法。那位为你施展‘三金锁脉’的公羊剑主,应该属于此类。

这种方法好处却也很多,基础扎实,又因为先炼体,后练气,往往内外兼修,相得益彰。但同样也有弊病,一来费时费力,二来真气流转的方法受到所学功夫的限制,‘气海’常常只能选在丹田,以致能施展的术法种类有限,这个一会我们再详说。

第二种常见的开窍方法,就像你糜叔叔我这般,舍弃武学,以文入窍。常常是以佛法、道法、儒理等经文,以思想入境,求得身心与天地统一契合,而感受天地灵气,滋润经脉。这个办法,追求真理为先,重心反而不放在修练上面。

这个办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原因便是需要所谓的‘慧根’。难是难些,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来真气增长很快,而且轻易不会倒退。二来,修海的地方,可以是身体任意部位,从而可以施展的术法也是多种多样。

除此之外,还有青苗一脉,以天地灵药滋润经脉开窍的办法;佛教、道教还有所谓的点化开窍;总之办法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