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人在三国,开局召唤猛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六章 验黍辨忠奸(第1页)

刘协望向手中的竹简,欣喜若狂,良久,才缓缓回过神来,本以为只能够招揽到一些县令之才,没想到自己这一网下去,居然能够网到这么多的大才!除去自己召唤而来的杨荣,三国本土的大才一下子就招揽了三个!

司马孚,司马朗,杜畿,每个人都有治理州郡的能力,其中司马孚、司马朗,与其余六兄弟,号称“八达”,八人俱知名。

司马朗以治理政务宽惠著称,是一名能臣干吏,司马孚在历史上更是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性格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

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泰始八年司马孚去世,年九十三,可谓是从东汉末年一直活到晋朝的老寿星。

至于杜畿出身京兆杜氏,可能不是很出名,但他的孙子,乃是大名鼎鼎晋朝开国名将杜预,镇守襄阳,灭亡孙吴,战功赫赫,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望着手中的竹简,在欣喜之余,刘协不禁陷入了沉思,不管是杨荣、杜畿,还是司马朗、司马孚,都是出身世家大族,竹简之上既然没有一名寒门子弟!

但这也没有办法,东汉的官位基本上被士家大族所垄断,世家大族天生就有着天然的优势,可以请最好的夫子教导族中的子弟,府中的藏书堆积如山,如果成器的子弟家族更是会不留余力的培养,通过举孝廉、举荐等各自方式做官。

而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多年,连做官的第一步举孝廉都是遥不可及的,更何况做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或许只有科举制度的出现,才能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

刘协的心情颇为沉闷,但对此也无可奈何,将手中的竹简,缓缓的递还给杨彪后,沉声对着一旁的姚广孝说道:“道衍,由你准备下一场的试题吧。”说罢便缓缓的端坐在主位上,一言不发。

姚广孝见刘协面色深沉,大概也猜测到陛下的心中所想,不敢多言,拱手称“诺”,随即准备下一场的应试。

随着殿外的三声钟声响起,殿内第一场应试余下的文人士子,纷纷起身交卷,答对者无不欢欣鼓舞,至于答错的士子纷纷垂头丧气,在殿中小宦官的指引下缓缓的走出宫外。

第二场应试,刘协身旁的宦官接到姚广孝递过来的竹简后,缓缓的看过一遍,随即高声道:“今天第二场的应试题:“验黍!”

话音刚落,殿外的侍卫便抬着三筐黍米缓缓的走入殿中,一旁的姚广孝对着满殿的士子缓缓说道:“这三筐黍米乃是贫僧从长陵、阳唆、郑县,三县的府库之中收取上来的。

“三筐黍米中分为优中劣,中间的这筐黍米是从长陵县收取,左侧的为郑县收取上来,至于右侧的是从阳唆县收取,提醒诸位可以根据各县的情况进行选择。”

“这其中藏着一名奸臣,一名庸臣,一名忠臣,诸位士子可上前分辨一二。”

“选到忠臣,庸臣的即可通过,选到奸臣的不允录用,诸位士子选择后即可站在对应的筐后。”

殿内的众士子闻言后,纷纷探头向前查看,只见三筐黍米泾渭分明的摆在大殿之上一望遍知,中间的那筐黍米颜色鲜亮,粒粒饱满,黍香浓郁,一看就是上等的黍米。

而左侧的那筐黍米清香扑鼻,但其中夹杂着丝丝杂草,黍米也没有那么饱满,虽无伤大雅,但比起第一筐黍米却是远远不如。

至于最右侧的那筐黍米,不仅夹杂着杂草,更是有着一股子霉味,比起第二筐的黍米都相差甚远,更别说和第一筐黍米相比了。

殿中的众士子见状,顿时在中间的那筐与左侧的那筐黍米中徘徊,犹豫不决。

姚广孝见状缓缓的说道:“众位士子,只有一炷香的时间的考虑,选中之后便站在对应的筐后面即可,中途不可以更改。”

言罢,姚广孝便紧紧眯着双眼,正襟端坐起来。

坐在主位之上的刘协闻言也不禁向殿中的三筐黍米望去,这三筐黍米无论是品质,卖相都相差甚远,如果让自己从中选择的话,恐怕大概也会选择中间的那筐黍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