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骄奢文豪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1章 冰山一角4(第2页)

“只是最近而已,过了这段时间,大家还是会更关注你。”阿瑟将水果放到开水中去煮,只有

半分钟而已,迅速捞了出来:“一点儿也不意外,我早已料到。”

阿瑟说的是美网正赛开始之后,艾普莉就成为了时尚杂志和相关网站常客。她每每出现在网球场看台,哪怕那场比赛没有给到她镜头,也会有报纸或杂志社派人拍摄照片。普通大众很喜欢她,完全被她的魅力迷住,而更进一步,和她同龄的女孩儿则是追逐她。

大家都在学她的发型、穿衣,想要知道她在有限的几张照片之外,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很多小报、杂志,在最近都登载了她的照片,网站上更不放过。其中最有名的两张照片,一张是阿瑟在美网正赛第一轮时拍的,一张是决赛时拍的——决赛时的那张照片,拍摄者应该是从斜侧拍到了艾普莉,当时的艾普莉戴了一顶窄檐帽,雪白的脸颊上有黑色彩绘墨水绘制的加油口号。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被拍了,也因此镜头中的她完全漠视了镜头但又不同于大多数没有被拍意识的‘模特’,毫无焦点、平平无奇,她存在在镜头里,就是一个吸引注意力的黑洞。

这张照片甚至完成了破圈,很多不知道艾普莉是谁,也完全不关心谁是红人的人,都在各种奇奇怪怪的角落看到了这张照片。

“法国的《嫉妒》杂志,第一个发表了这一系列照片。”下午的时候,艾米丽来了一趟艾普莉和阿瑟这里,说到了这件事,还给艾普莉和阿瑟看了这本法国杂志。

所谓的‘一系列’照片,其实就是艾普莉出现在这次美网场边时被拍到的照片。

说起这件事,艾米丽还忍不住笑了:“据我所知,‘c≈ap;ap;l’的设计师已经打算以这一系列照片为灵感,做明年的春夏设计了。”

‘c≈ap;ap;l’是两个新锐设计师的品牌,当下已经被某奢侈品集团收购。虽然地位上不能和那些耳熟能详的大牌相比,但也是很有格调、很被看好的新出品牌之一。两位设计师被认为是新生代设计师中极有才华的,之前已经出过不少饱受好评的设计了。

“我认识‘c≈ap;ap;l’的设计师,他们告诉我,明年的‘c≈ap;ap;l’女装会看到很多牛仔元素。”艾米丽之所以知道这件还未传到外界的事,当然是因为她和设计师有私交。

艾普莉在美网期间去看阿瑟的比赛,穿衣其实是很随意的,没有特意要怎么穿。不过她那段时间穿衣确实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喜欢牛仔。

比如说那两张最出圈的照片,正赛第一场就是运动短背心和牛仔背带裤叠穿,决赛那一场则是吊带上衣和包臀伞裙,吊带上衣是藏青色的,上面有白色的枫叶印花,材质偏硬括,包臀伞裙是深蓝色牛仔布料的。

“他们知道我和你是朋友,想要通过我牵线,我觉得他们已经视你为缪斯了。”躺在花园棚屋的躺椅上,艾米丽放松地摊平,又看了看自己刚做好的指甲,笑了:“按照他们的说法,你是‘前所未有的’‘不可思议的’。”

“他们对你的夸赞太多了,他们说你可以开创新的流行——在消化了十年前的辣妹风之后,你又更进了一步,让辣妹风里的廉价感消失了,反而有了高阶感。”

并不是说辣妹风有什么问题,所谓的廉价感,换一个词也可以说是平民化、街头时尚。但不得不说,辣妹风里大量存在的金属色、荧光色、亮片、露脐、牛仔这些都让衣服像是从打折店、二手店里淘来的滞销单品。

搭配的好看当然还是好看,还很容易出个人风格,但高级是不用想了。

也不是说艾普莉让这种廉价感消失,甚至有了高阶感,就比之前的辣妹风更加高明。这就像是两个品牌,一个是代表浮夸、炫耀、新富豪(比如范思哲),另一个代表高知、实用主义(比如普拉达),都是顶级大牌,只是风格不同。

重点其实是艾普莉展现出来的‘创新性’、突破,在时尚圈子里想要看到新东西,看到突破,实在是太难了。更难的是,这个圈子偏偏要靠新东西来吃饭——所以,艾米丽倒也不奇怪‘c≈ap;ap;l’的设计师会那样称赞艾普莉。

对于艾米丽转述的设计师的邀请,艾普莉‘哦’了一声,什么都没有说。

艾米丽知道这就是艾普莉没兴趣的意思这样的结果也算不出所料,艾普莉要是真的有兴趣和不认识的服装设计师见面,做对方的灵感缪斯什么的,那才意外呢。

她也不再提这件事了,微微一笑,拿出了一份英国本土的小报:“大家对你和本廷克的故事,兴趣与日俱增”

这个故事之前本来平息了的,因为阿瑟和艾普莉的恋情没什么抓马情节。如果只是单纯的当代童话恋情,大家可以看一会儿,却不能一直关注。这一次又有不少人关心两个人的恋情,一方面是阿瑟拿到了美网冠军,热度正高,关于他的报导无论是什么都是好题材!

另一方面,还是因为一张照片。

美网决赛那一天,庆祝的时候,艾普莉一手提着牛仔裙,要跨过看台前的广告牌。阿瑟原本正在和对手德威克握手,飞快握手完,去接住了艾普莉——虽然艾普莉所在的看台不是高看台,跨过广告牌就好了,很简单的,但她分明跨的不是很稳当的样子。

阿瑟接住艾普莉的那张照片,一下就被不少媒体刊登。

很多读者都很喜欢这张照片,这可能是满足了某种程度上的少女心,也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只能说,大众传媒有的时候就是玄学,根本不知道什么能火,而一个东西火了之后来分析,也只是说什么都好像说得通。

“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艾普莉也睡在躺椅上,和艾米丽隔着一张咖啡桌对望了一眼,低低地说。

新闻都是有时效性的,过了这段时间大家就会关心新东西了。

艾米丽看着端来饮料的阿瑟,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艾米丽和艾普莉都没有想到,就在半个月以后,阿瑟出国进行训练,关于他、关于艾普莉的报导少了很多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篇新的报导改变了一切,让媒体的注意力再次回到了艾普莉和阿瑟身上,准确的说是艾普莉身上,这一次阿瑟的‘戏份’并不多。

因为是美国的报导,所以一开始艾普莉并不知情,直到她的图书经纪人罗伯特先生将新一期的《名利场》杂志拿给她看——这一期《名利场》花大篇幅报导了关于艾普莉的事,准确的说,《名利场》曝光了艾普莉就是‘玛丽·伦敦’的事。

这篇报导一发,影响很大,罗伯特的合作伙伴特意打电话询问,他这才了解到这件事。

无从得知《名利场》杂志是怎么下定决心要揭开艾普莉就是‘玛丽·伦敦’的,明明相比起美国那边,英国这边知道这件事的人要多不少——而之所以英国这些知情的媒体人并没有曝光这件事,并不全是因为‘泊世’的公关。

在当代传媒下,没有任何人能够捂住一个真正的大新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家其实也不确定这件事写成新闻就能火。

在这个人咬狗都不能搏新闻版面,大家都在无所不用其极地捕风捉影、炮制丑闻的时代,多的是标题耸人听闻、内容也确实劲爆的新闻出来。然而,这些新闻并不一定能火。应该说一条新闻要火,里面的因素也挺多的,很多时候不只是新闻本身的原因。

既然是这样,又有‘泊世’的公关,少数知道艾普莉就是‘玛丽·伦敦’的媒体人也就抬手不管了。有同样的精力和时间,大可以追踪报导另一条大新闻嘛。反正当代世界,从来不缺少当红的人、当红的事。

这样一来,关于‘玛丽·伦敦’,这个这几年红得发紫的小说作家的真实身份,居然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知道的不会说,不知道的又始终抓不到相关内幕——在极少有人知道艾普莉就是‘玛丽·伦敦’的美国,居然被媒体嗅到了线索,而且最后还真的不曾取得艾普莉这个当事人的默契,就发出了报导!

只能说,极少数的情况,遇到了另一个极少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