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楚第一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8章 百炼成钢(第1页)

第188章百炼成钢陈知山对许多人都说过“照顾你家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威胁。不过这次却是真心实意想要照顾这些铁匠的家人。而铁匠们听到陈知山对他们这么好,一个个顿时感激涕零,然后在张顺的指挥下,开始忙碌起来。而陈知山还特地委派了几个衙役,负责在他们冶炼铁的时候,帮忙搬铁矿石。没过多久,张顺铁匠铺就响起了“叮叮咚咚”的敲打声。陈知山闲来无事去铁匠铺探望了一下,里面热气腾腾的,就跟蒸桑拿差不多。这个时代已经开始用煤炭冶铁,所以效率和速度都很高。几个炉子同时开工,如岩浆一般的铁水顺势流出,接下来就等着凝固成为生铁。张顺赤裸着上半身,只带着一个黑色的围裙,防止热气涌到身上。他看见陈知山后,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说道:“大人,你如果是想制造武器的话,草民觉得可以将铁炼成钢。”

“钢?”

陈知山皱了皱眉,“这样会不会很麻烦啊?”

张顺笑了笑,说道:“大人,这些铁矿石经过高温炉子冶炼,就成了生铁,在生铁状态下,炼钢是最简单的。”

陈知山想了一下,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按你说的去做吧。”

张顺又道:“大人放心,草民会以炒钢法炼钢,保证炼出来钢坚硬无比,用来造武器再适合不过了!”

“哇,炒钢法,这可是咱们铁匠界最难的技术。”

“听说张家在百年前,乃是黔州第一铁匠世家,看来真是名不虚传啊,竟然连炒钢法都会。”

“张顺,这炒钢法算是秘密了吧,你施展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避开啊?”

“我看是应该避开,炒钢法可是只有那些传承铁匠家族才会的。”

七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语之中充满了羡慕。炒钢法,就是将铁烧冶成水,然后以良工万锻之。其中十大名剑之一的莫邪剑,就是用炒钢法炼成的。但是这种炼钢法,属于传承之秘,不会为外人所知,所以会的铁匠很少。张顺听见他们的话,也只是笑了笑,道:“你们不用避讳什么,现在会炒钢法的铁匠越来越少,要是我们再敝帚自珍的话,那它就彻底失传了,所以没必要这么注意的。”

“张铁匠,你不愧是咱们幽河县第一铁匠,这心胸,阔!”

张顺道:“都别说了,趁铁水还没凝固成生铁,我就向大家施展一下炒钢法!”

陈知山对这种技术上的事没兴趣,指挥别人习惯了,就懒得再亲力亲为。转身出了铁匠铺,他就回去了县衙。…接下来,县衙众人都开始忙的不可开交。冯启和葛回领着整个衙门的人,几乎是一刻也不停歇,哪怕是大半夜的时候,也都灯火通明。县衙这么忙,就是为了两件事。一件是春耕,一件是铁矿。春耕由冯启和葛回两人负责处理,而铁矿,就由陈知山亲自负责。而且,王庄也买了农具以及带着铁匠回来。这些铁匠,同样参与了冶炼行动,原本堆积如山的铁矿石,正迅速减少。当然了,减少的空缺,很快又被填补上去了。毕竟有上千人挖矿,又有几百劳工,这速度可不是冶铁能比的。不过还好,现在铁匠多了,就可以将铁矿石运到其它铁匠铺去。春耕除了农具之外,还需要耕牛,以前地上,耕牛少也没事。可现在地多了,那需要的耕牛的数量也是蹭蹭往上涨。俗话说得好,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这次的俗话很正儿八经,不掺杂任何颜色。耕牛对农民来说比生命还重要,而且朝廷为了保证粮食收入,明令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杀害耕牛,轻者倾家荡产,重则流放充军。而且为了保证百姓有牛耕地,从唐朝开始,牛就分为两种。一种是百姓自己养的牛,另一种是官府养的牛。百姓自己养牛,需要去官府报备,报备之后,牛虽然还是属于你的,但也禁止随意屠宰。而且之所以报备,就是害怕有偷牛的事情发生。去官府报备的时候,必须得找几个同村的人证明这是你家的牛,如果以后发现你这牛来路不正,那证明的几个人同罪论处。如果要杀自己的牛,还得证明一下这牛不能再耕地,同样也要人证明。然后牛要是还能耕地就被宰了,那主人就得罚款流放。而“官牛”,和字面上的意思一样,就是官府养的牛,这种牛私人肯定更不能宰。之所以有官牛,是因为官府害怕百姓养不起耕牛,然后导致无法耕地,所以从唐朝之后,各地官府都有豢养耕牛,等到春耕的时候,如果百姓无法耕地,那就能向官府借牛了。如今幽河县虽然不算穷,可就属于暴发户,百姓算有钱了,可底蕴不足,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发展。这豢养官牛也是一方面,这次官牛不够,陈知山就只能求助于黔州了。反正幽河县缺什么,就去黔州拿,黔州没有的话,就去越州府衙拿,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理直气壮。一封公文过去,很快就得到了回应。陆文卿回信:“知道了,马上就给你把牛牵过来。”

看看,这就是面子!农具有了,耕牛有了,接下来就是种粮。这件事还得让王庄去,而且只要能种的,都让他买回来,什么水稻,大麦,哪怕是冬瓜都可以。但前提是一定要种,县衙从百姓手中买来多余的地,再分给没地的百姓,你要是敢不种地,那就往死里罚。幽河县第一次有这么大规模的耕作,各方各面肯定都要注意,慢工出细活,一切都得注意,但凡有一点问题,都可能会前功尽弃。在这个期间,除了搬运铁矿石的劳工外,其余百姓都已经回家耕作。而且在耕作的时候,向靖以及其他三大书院院长同时找到陈知山,说许多百姓因为家中人口不足以耕田,所以他们就让自家的孩子去耕作,不来上学。陈知山得知这个消息后,也不禁有些头疼。耕地一多,确实比较缺人,毕竟每户人数没变化,可耕地却多了几十亩。他们将孩子叫回去耕作,也是情有可原,再说了,书院本就有农忙假,就是农活忙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去帮忙做农活。可是,这些孩子才学了一个多月,本身就什么都没学到,这会儿又跑去地里干活,等他们回来的时候,恐怕什么都忘了,甚至于他们才刚刚适应了书院生活,又会很快被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