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在大宋破案强国[七五]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章 第61章(第1页)

62飞絮捲愁来

江临这边完全没有料到事情会有这样诡异的展开。

除了那次自家楼盘的“开幕式”,江临认为自己与冯京完全没有任何交集。甚至为了从表面上贯彻一下他师父所说的低调方针,他都没有正式出面给举子们颁奖,而是隐在幕后看完了全程。

会在司马光面前点出了冯京的名字,也不过是因为他曾听过关于对方的一些逸闻而已。

冯京此人才学出众,在历史上便是宋朝鲜有的“三元及第”,即在会试、乡试、殿试中皆获得了第一名。但他获得第一的过程却并不完全一帆风顺。

与之前司马光提到过的情况不太一样,江临听过的那个故事中,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并没有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冯京的意思,因为他更想让自己家的外甥石布桐夺得殿试的状元。

张尧佐甚至还去请法师算过,得人预言说本届的状元会是姓冯,还特意买通了不少官员拦截冯姓考生的试卷。

得了消息的冯京灵机一动,去掉了自己“冯”字上的两点水,挪到了“京”字旁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马凉”,躲过了张尧佐的拦截。

江临也不知这故事的真假,甚至在司马光提到张尧佐去与冯京说过亲时,都以为他二人间不会再产生这样的恩怨,只是一时觉得好玩儿,才随口与司马光立了个没筹码的赌。

但从他打听到的及第名单来看,冯京确实将自己的名字在试卷上错写为了“马凉”。也就是说,冯京与张尧佐之间的“恩怨”很有可能是真的。

宋朝这时候的殿试还是比较严格的,录取率在50上下大幅波动。殿试不合格的举子会被无情淘汰,来年还要重新参加会试和乡试;被确认作弊的学生更是会被罢免考试资格,一辈子被钉在耻辱柱上。

被请去御史台问话的路上,江临脑子里一直在回想自己究竟做了什么样的事儿,才累得一位难得的三元及第要背上作弊的嫌疑,再无出头的可能。

很快,他的脑海中便浮现了一个可能。

·

那封举报信既然是寄往御史台的,包拯自然是最先得到消息的人之一。

但此事事关重大,即便包拯心中有所倾向,也不能违背判案的流程,给江临透露什么信息。甚至因为他知道江临此人很会反客为主,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对其多了一分谨慎。

舞弊案中涉及的人员较多,且都需分开询问,包拯特意将问江临话的任务分配给了经验老道的韩琦,自己在屏风后面旁听。

即便他觉得江临升了官应该沉稳了些,却也担心对方又折腾出什么“幺蛾子”来。

果然不出包拯的预料,不多时,他便看到了被差役们带来的江临一派来做客的悠然自得,甚至还指了指韩琦的茶壶,问:“韩司谏这茶闻起来好香,下官可否也能尝尝?”

江临完全没意识到这话把暗中观察的包中丞气了个倒仰,还给韩琦添了些茶,一点没有身为舞弊案嫌疑人的自觉,反客为主道:“韩司谏这次请江某过来,可是为了要问我与本届状元郎之间的关系?”

韩琦在办公时也是公私分明,即便江临一句话便点中了他想问的第一个问题,他还是绷住了自己身为司谏的铁面无私。

“你说说看。”

江临态度诚恳地说:“当真没有什么关系,只略微听说过冯公子的才名,但下官根本不认识他呀。”

韩琦凝视着他的眼睛:“你前些日子在国子学附近邀请了一众举子,为你新建的楼舍起名,是也不是?”

“是。”江临心道一声“果然”,坦然承认道,“当时下官确实邀请了不少人来,冯公子似乎也在其列。不过那日下官一直都只在幕后观察,并未露过面,没有和冯公子直接接触的机会。”

说着,他眼睛往屏风后面瞥了一下,随即弯了弯。

包拯:“……”

韩琦轻咳一声,道:“那日都有什么人去到了你那楼了……”

“‘雁后归’楼,是一位姓王的公子取的名字。”江临说,“人倒是很多,文小侯爷、彭大小姐、白玉堂、展昭、司马光……哦对了,还有范老先生家的公子,范纯仁。”

江临的目光一凝,问:“韩司谏在意的可是范公子的出现?”

韩琦眉头一蹙,看向江临的眼神也不禁带上了几分审视的意味,说:“你怎么总能猜到……”

“您先不用着急怀疑我。”江临笑着说,“其实这并不难猜。下官心里清楚自己与冯公子只有这一次交集,而在这场交集之中,出现的唯一一个与本届殿试有关的人,便是范纯仁的父亲,身为主阅卷官的范仲淹先生。”

“所以下官想,那封匿名的举报信里,应该是写了那范老先生收了冯京的贿赂,让自己的儿子向外透了题目。而下官身为‘雁后归’的主人,自然是为他们传递消息的行为提供了一个不引人怀疑的环境,不是吗?”

看着韩琦略显诧异的表情,江临便知自己是猜中了。

但这其实真的不难猜。

从古至今,科举考生在考场上取得优势的作弊手段无非就是那几种——贿赂考官、夹带小抄、请人替考。

而带小抄和请枪手这两件事情在殿试中并不容易出现,即便出现,一般也都是当场抓获,事后没了证据很难追究。

像冯京这种出了成绩才被举报,又能和江临自己产生关联的,只能是贿赂考官透了题。

再把能提前接触到殿

试题目的官员名字在心里过一遍,江临便筛出了这唯一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