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紫拐乌弓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分章完结阅读48(第1页)

边那个叫离堆的地方,利用人工开辟了一道江叉,大江为混江,叉江叫沦江,大江有六分水力,叉江有四分水力,如此分为“混沱二江”,变为“四六之水”。合称为都江堰。然后再修渠引道,引叉江之水滋润民田。在天旱之时,在江之水可以无限定的流入叉江转润民田;在天潦之时,民田之水又可泻入叉江,而随流消散。从那时起,将以往的大害,一变而成为天下无有的大利,使二十余万地亩无旱潦,而不用靠天饭。如今,已是物阜民丰,分外繁盛。后为崇敬和怀念李冰父子,对此方居民的至大泽恩,便在此兴建了一座二郎庙,借以长久供奉。同时,又有人在离堆之上建了一所伏龙观。每年的四月初间,有一年一度的开水盛典,远近官民都来此聚会,更是热闹万分,二位若是早来数月,即可亲眼目睹着盛况了。”

吴湘听至此处,心付目己晨间与戚师妹由成内来二郎庙之时,沿途之上确实看见阡陌之间,到处都是沟渠交错,难道仅加上了看来极为平凡的一道江叉,即有如许的好处么?心中想着口中便不由脱口问道:“请大叔原谅愚兄妹的冒昧,依愚等所见,仅是开辟出一道江叉,实是平淡无奇!”

郑大士一拍大腿,道:“半点不错,他的奇处即是如何想得出这个方法。天下的奇事各有不同,有的是想的奇,做的奇,看来亦奇,有的是想的奇,做的奇,看来无奇。都江堰,应当属于后者。”

吴湘尚未答话,戚南姣一指李冰父子的神像,在插嘴,道:二郎庙既是供奉的李冰父子,何以不以其父之名立庙,而以其子李二郎立庙?还有在二郎的足旁,塑了一只黑犬,难道李二郎治水,亦如神话传说中的杨二郎,有只神大帮忙么?”

邓大士忽听成南姣问到此处,突然目闪奇光,对戚南注视片刻,带着赞佩的神态,连连点头,道:“姑娘问的好,问的好。”

接着说道:“以前立庙之人的重子轻父,可能是二郎治水之功高过乃父。此不过是在下的一种推想,是否另有因由,则不得而知了。至于神犬一事,乃是塑匠受了神话中杨二郎的传说感染,自作聪明妄行主张的塑了上去,倒是决然无误。乡间的愚夫愚妇,只知进香膜拜,那个这般见识。姑娘胸博今古,问的有理,在下实是敬佩万分。”

青年人最怕带高帽子,大姑娘更是怕当面奉承。戚南姣心里虽然是无限的舒服。脸上仍是难免的红了一红。

这时,天上仍然是阴云四合,但雨已停止,郑大士已觉着时候不早,便取起斗笠;紧激吴成二人到城内含向一叙。

吴湘连声致射.并云日后再往打扰。郑大士便音辞而去。其余数人见郑大士一走,亦便陆续起身离去。

这时,庙中已经只余吴湘与戚南姣二人,戚南姣埋怨的,说道:“你怎么老是喜欢到处认大叔?”

吴湘佯如未闻的,道:“师妹不是说来取戚师叔的存物么?究竟这存物放在何处,怎么来了半天亦未见动静?”

戚南姣眼皮一翻佯怒,道:“还不是由于你和那姓郑的治水的事情,还没扯完呢。”

吴湘心说这倒好,明明是你自己来到地头不辨正事,还把错处推在别人身上,他知道这位小师妹的性情刁钻难惹变化无常,正想着自认错处,表面上向她赔礼几句。

这时适有一个三十余岁的仆人摸样之人,打着赤脚头上缠着一块白布,乎中提着一把水壶,从大殿后院中走出,戚南姣即刻对此人招呼。道:“哎!古先生在么?”

此人突然一楞,对威南姣略一注视,即行问道:“姑娘找古先生不知何事?”

戚南姣答道:“烦你即刻知照古老生,即说有人远来向他问因果。”

立在一旁的吴湘,越听越觉着不解。第一句找古先生,称呼虽是别致,总是找一个人则毫无错误。

第二句不谈取物,只说问因果,这位师妹真是有点奇怪的离了谱,要问因果那个庙里不能问,何必长途跋涉远走西川?白自耽搁了这多时光,真是太也冤枉透顶!

这时,忽听由后院之中,传出一个沉劲的声音,道:“修平!请来容后院侍茶。”

此人只说了一句:“客人先请后面坐罢。”

说着,便转身先行,戚吴二人亦随着进入后院。

后面院子,是正屋五间东厢三椽,青石铺径,极为宽敞,石径的两旁花树间植,却是不雅而不绝,行走在石径之上,左可看泯江流水,右可望青城远景,端的是青雅出尘。

这时,见在正屋前边的石径上,立着一位秃顶俗装面貌和善的清瘦老人,右手持着一串佛珠,面带慈祥的笑容,二人行至近前吴湘心中正在讷闷,此人不僧不俗,亦非僧非,道。

看来又像是本庙主持,到底是什么人呢?忽听戚南姣开口向对方问道:“老丈可是古先生么?”

那人点头笑了笑,道:“人称我佛为古先生。老夫原非姓古,由于尘缘未了,面衷习向佛,在皈依之前先从古姓,好事者戏为加“先生”,老夫岂敢沾唇佛祖呢?”

戚南姣知道这面前之人,正是自己所要寻找之人,便道:“请问老丈,佛祖有因果,究竟何为因?何为果?”

古先生听后,突然一怔,即恢复笑容,道:“所作者为因,听受者为果。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

戚南姣接着又道:“佛家有无边之说,未悉如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