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不是喜剧之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5章 排外情结(第1页)

殊不知,在20多年后很多篇影评文章中,都特别指出,《卧虎藏龙》恰恰是一部非常「东方」的电影。kenyuedu绝不像观众所认为的是完全拍给西方人看的电影。

作为华人导演,李侒早期的电影主要表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比如《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等家庭三部曲就是如此,但是这些影片的格局还不足以让他成为世界著名的导演。

李侒通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同时汲取世界电影大师们的思想,才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电影主题定位,就是对中国化电影主题的追求。

《卧虎藏龙》拍摄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武侠文化和江湖文化。

在剧中,玉娇龙心中,江湖是一个逃避世俗陈规的庇护所,一个象征绝对自由的美梦。在这个江湖梦里,有的只是纵马饮酒,仗剑天涯的豪迈与洒脱。

对碧眼狐狸而言,江湖就是一个尔虞我诈,不断突破为人底线的竞技场。在这场内,每个人都有肮脏龌龊的一面,因此她一向无视所谓的江湖道义,只为自己的不择手段,享受箇中酣畅!

在余秀莲看来,江湖是一种既定的准则与规矩,也是一套来自道德的约束。因此行走在规则范围内去践行自己的价值,便是她的认知中,江湖中人的最高境界。

而对于李慕白而言,江湖并非那么美好,也并非如何肮脏,江湖就是生活本身的面貌。这是李慕白用毕生江湖经验所悟出的道理:「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何尝不是;刀剑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

光剧中人设方面就已经非常「东方」了,更遑论片中还有涉及很多更深层的隐喻及对白,若没有对华人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与功底,是很难看出李大导演想表达的到底什么。

虽然中西双方的编剧下了很大的工夫去削减复杂的情结与人物关系,但在电影中依然能够看到很多细节,其中就有李慕白为师父报仇的故事;有争多青冥剑的故事;还有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三人独立、相交的情感故事。

在外国人眼中,华语电影能吸引他们看的最主要的原因,除了那高来高去的华丽武打场面,以及贯穿全剧的如中国画卷的唯美画面。

当然还少不了与之搭配的中西混和的音乐了。电影配乐用到西洋乐器和中国传统乐器,大提琴、二胡、笛子等等演奏都呈现于电影中。

其中一段打戏,用得咋是京戏击鼓的节奏,类似西方的rap一样,找到熟悉的文化韵律,也让大部分外国人融入其中。

其主题曲《月光爱人》也是中西方融合过后的产物,各方面都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令人感到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武侠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武打部分,在视觉动作上,李侒并没有将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带入,不同于西方的街头搏斗,而是将中国武术如舞蹈班展现出来,侠气中不失柔美,柔美中隐含杀机。

最亮眼的还是轻功,特别是在碧眼狐狸逃跑的情节中,导演设计动作让演员挥舞着白色彩带丝绸,如此拍出来的视觉效果正符合东西方观众的审美,看电影的同时,也欣赏了一段中国舞蹈。

结合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电影吸引西方观众的地方在哪里。

但是,《卧虎藏龙》在京城和魔都放映的时候,影院上座率只有50%,总数在内地票房不高,才只有1500万票房,除了这部电影本身是部非常「文艺」的武侠电影、造成普遍接受度不高之外;还有许多原因造成这部电影失利的现象。事实上看多了武侠恩怨纠葛的故事,内地观众会觉得故事内容过于普通也简单,相对于中国各种争奇斗艳的武侠片来说,确实不够吸引本地观众捧场;加上《卧虎藏龙》在内地上映时是2000年的七月初,要知道,中国移动才刚刚在4月成立,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大肆发展,手机更是还没普及,大众主要还是靠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宣传渠道来了解信息。

而那时候的人大概会多久看部一部电影?

顶多一个星期一部吧!再少就一个月一部。

在当年的消费水平,电影还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普遍的日常休闲消费项目,电影院的数量也并不太多,市场就这么大一点,所以在当时种种不利因素叠加的情况之下还能得此票房,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没看同时期上映的湾岛狂览2亿票房;欧美市场的超过一亿美刀的票房,全球共213美刀成绩,无不显示这部电影除了是能获奖的经典影片之外,在商业上也是极其成功的。

可在当时翻看电影评价的时候,就总会看到如,「看到一句西方人看得懂的中国片,我就看不懂。」那种众多无知肤浅的言论频繁出现。

还有在很多文娱小说之中,大部分作者为了装笔打脸、提升民族自我高大形象的剧情需要,都会形容这部经典电影是专门拍给外国人观看的,实是不够客观的偏激论述。

若论专门拍给外国人看的片子,咋不去喷张大导的《英雄》,冯裤子的《夜宴》呢?

张大导的《英雄》的影评口碑,呈现出东西方极大的两极化。

在西方世界可是颇受好评,口碑良好;反之,在国内却是普遍骂声连连。

在总票房方面也是不比《卧虎藏龙》稍逊色,在北美拿到5371万美金,日苯亦斩获票房高达40亿日元,全球总票房收入高达177亿美金。

特别是,日苯观众的观影素质是全球排名前几名的,就连一向被华人视如仇寇的日苯民众都能如此爱载《英雄》了,那国内民众的素质又到哪儿去了?

《英雄》在提名方面,荣获2003年的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柏林电影节的外语片、金熊奖导演等多项提名。

国内更是连夺金鸡、百花、华表、金像等等多项大奖。

那为何如此风光为国争脸的大导演,在国内却仍然是骂声一片呢?

试问,大多数喜欢欧美经典电影的观众都能接受如《肖申克的救赎》、《闻香识女人》等外国电影;甚至是一向排斥日苯国的观众也都能接受如《忠犬八公的故事》、《入殓师》等等经典电影了;而同样身为华人血脉的华人导演所拍的电影,就总是被批评被辱骂!

甚至就连港圈的吴白鸽也遭受到了无妄之灾。

他在国外为国人打仗争光,可背后却总有很多键盘侠们在看他闹笑话;还有很多文娱作家在其作品当中,也都对他本人颇为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