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寒门女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八章 见识(第1页)

第十八章见识

按说这几年没有大灾大难,他们这个地方又大部分都是平地,离县城又近,真不至于穷到这份上。自然条件比起在山根底下的徐家村,那真是不在一个层次。

二嫂的父母还都健在,身体看着也都挺硬朗的。有四个哥哥,只有老大结婚了,都挤在三间茅草房里,院子连个围墙也没有。只用秸秆围出一个大腿高的栅栏就是院子了。

再说会亲戚的席面连片肉都没有不说,一大盆炖菜,也分不清个啥,大家都不敢伸筷子,饿着肚子回来了。

她那个娘亲还嫌男方去的人太多,带的回礼拿不出手,在那儿东一句西一句的说小话。

当时娘亲和父亲脸都黑了,太丢脸了,亏了他们还想谢谢他们。也不嫌弃自家离的远,又是在村子里还肯把闺女嫁过去,诚心诚意的带那么多礼来。

这份礼可说是比娶大儿媳妇也不差什么,也都是他们亲自置办的。却被亲家怼到面上挑了理,让他们情何以堪。

要不是儿子寻死觅活的非娶这个媳妇,两人都想扭头就走。

这些事儿就是处的来就处,处不来就不处。反正离的远,十年八年的也见不着个面,忍忍就过去了。

可有些事儿忍不了啊,大家赶了将近小半天的路,到地儿了都想方便方便。

找人问了问茅房在哪儿,指路的倒是热心肠,直接带到后院。然后大家就傻掉了。

不说不分男女,这就是个猪圈。虽说里面没有猪了,可也没地儿下脚啊,关键也没个围栏。

男的还好说,找个犄角旮旯,背过身去怎么着都能解决,女的就不行了。

没办法还是大伯让二哥去找他那几个大舅子,用锄头现铲出来一块地儿,又抱了几捆秸秆给围上,凑和着解决了。

九妹傻傻的还在那儿特别认真的琢磨,他们平时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家人就不用避讳吗?怎么跟没开化的人一样。

前天去徐家送亲那几个人自从进了徐家,就一直在吃饭、喝酒、喝酒、吃饭中过来的,大家也没看出他们有什么不妥当。只说这送嫁的家人太实在了,让吃就吃,让喝就喝。

虽说穿的不太好,这年月,穿的有多好,也是没有多少家。

这边结婚的风俗一般要用三天时间,第一天男方去接嫁、女方送亲。送亲的除了父母不能去,有自家的兄弟和比较亲近的人去送亲。

第二天是男方家正席,男方的亲朋好友都会来上礼吃席,与女方的家人和亲戚见个面。

第三天是回门会亲戚,连同女方送嫁的家人亲戚一起回女方家。

男方的父母亲戚都到女方家,也是认门的意思,双方家长见个面。要不怎么说结婚是结两姓之好,不是两个人住到一起就完事了。

自古就有: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看到这样的崔庄子,九妹感觉张叔说崔庄子“穷”真用不着那么隐晦。

其实是九妹想浅了,张叔那隐晦的后面大有深意,只是等她明白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晚了。

崔庄是真的穷,穷不是最可怕的,是这个一庄子的人穷横穷横的。对外有矛盾了一致对外打,对外没有矛盾了,一个庄子的折腾,一个庄子没有矛盾了,一家人没事自己也嚯嚯。

总之,没个消停的时候,所以非常出名。别的地儿是为了混个温饱,整天忙的脚打后脑勺。

崔庄子的人不是,全靠穷横讹诈来钱养家,而且手段五花八门,也没什么道德底线,只要能讹来钱,什么下三滥手段都敢用。

你说让他们杀个人放个火吧,他们还没那个胆。

真有点癞蛤蟆落脚面上,它不硌人,膈应人。

从二嫂嫁过来这一年来看,表现的也可谓是淋漓尽致,那是没理也要搅三分,没个消停的时候。

有时候你都奇怪,这人哪来的精气神儿,一天天的那么多花样也不知道个累。

也让徐家人长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