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乘风界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五章 筑城(第2页)

逐渐的变得谨慎,胆小,让他不爱说话。

七岁之前被父亲抛弃,生活在婶婶家中,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小小年纪的他不得不为生活低下头。后来终于回到父亲身边,然而好景不长,父亲也离开人世。

好在婶婶,还有继母对自己都还不错,感受着这个世界给他带来唯一的温暖。

十五岁,他承载过太多同龄人不该有的童年,致使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妥协,懦弱。从小就不得不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他渴望早日离开这里,回到自己本该属于自己的世界。他并不想用自己的知识改变这里的一切,因为他知道改变世界的人将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他要坚强的活下来,找到西南边陲的八卦小镇的那座北山。

回家,成为了牛寄奴支撑自己坚强意志的信念。他开始想念小满,小雪,还有爷爷。离开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去往那个偏远荒野之地,从他出生的地方到达北山足足接近有2600多公里,放在这个公共设施不齐全的年代,没有足够钱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在这个面目全非的环境下,能不能活着走到那里都是一个未知。

所以,现在对于他来说,挣够足够的钱离开这里,成为了牛寄奴最重要的事情。

他对工作任劳任怨,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去做,毫不拖泥带水。枯燥乏味的重复。

要知道,西晋在灭亡的过程中,多少场战役因为城墙不够坚硬导致一场战争的成败。所以朝廷开始特别注重改进城防材料的制作。

首先牵涉了筑城的材料。最主要的材料,土。夯土的土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土,一类是熟土。熟土是通过发酵后的土,熟土就是要将土蒸熟,晒干,在修筑时于夯土中添加了一定数量的砂和石灰。它们所形成的三合土较普通夯土更为坚实,可以达到刀锥不入的程度。在筑城以前,先将所用夯土予以日光曝晒,藉以出去内中所含碱质。或在施工中用热水和泥,使土质匀润,夯打时可将泥土中的细小空间与缝隙减至最少,以加强墙垣的密实与坚固性。

而牛寄奴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先将夯土敲打匀称,然后负责将夯土晒干,烧熟。再将一定比例的沙和石灰混入其中,装箱。

烧制城墙材料的筑窑。经和土制坯、毛坯阴干、入窑烧火、封窑焖熟、啟封冷却,然后出窑。这样每道工期都得七至十日。因此,出料周期都得一月以上,若遇多雨季节,其周期还要再长。且得耗掉大量柴薪。其造价高、耗时长。

所以牛寄奴现在跟着老师傅制作的方法成为了朝廷最佳选择,方便、快捷、免技术。普通农民皆能制作。用时短,速度快。对于现在的东晋的财力来说是最适合的,而造价贵高档材料只会少量生产用于一些特殊工事的防御建筑。

在谏壁镇不远的越河附近设场,再建立高低输送带,可以直接将制作好比例的夯土在越河装箱上船,然后运至京口里北固湾港口。从北固湾有一条夯土直道往返通往京口里,两道相互间隔并设有固定的轨道。由马车不断的来回运输,从此道运往城里的不仅有夯土,还有铁器,粮食,木材……等等。

大约每隔一刻钟,牛寄奴就会歇息少许时分,抖抖手腕,如此反复循环,大概这辈子也没想到自己会学会这门手艺。直到筋疲力竭,牛寄奴方得回到家中,一个人在家中散步。

天地间原本万般寂静,牛寄奴听得一声刺耳的讥笑声,停下脚步,看到那几个同龄人躲在墙头毫不掩饰的露出一副鄙视的神色。

谏壁巷家家户户都是黄土院墙,黄土院墙都不是很高,邻居根本不用怎么费力就能能看到牛寄奴的院墙之内。

习惯的是牛寄奴已经熟悉这样的场景,只是默默蹲在院内的角落,发着呆,放松一下今天劳累,不愿去理睬。

相比之下,牛寄奴的名字天生的显得卑微,低人一等,粗俗浅薄。凡是认识他的人都喜欢在他面前数落一顿,调侃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