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娇娥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就来了五个人(第2页)

这些日子喜宝对于老祖宗的消息总是格外地留意,听唐丛山说起这个,不觉竖起了耳朵。就听宋有贞问道:“你说的可是陈宥霖陈老板?”

“就是了!”

唐丛山放下碗筷,叹着气道:“我从前给他当过鼓师,也算有些交情,听说老祖宗西逃时没来得及带上他,想着过去探望一下老友,不想才刚到他家胡同口,就听到陈老板在院子里大喊,‘拿我什么东西都行,戏箱子得给我留下,不然就是要了我的命了!’”

“陈老板都被抢了?”

“可不是么?”

唐丛山一想到当时的情景,脸上都还带着惊悚。

“那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陈宥霖是位很有毅力的艺人,当年因着倒仓,六七年唱不出去,可他却偏不放弃,每天清早太阳没出来就去天坛根底下喊嗓子,有时候喊不出来,还要气得蹲在墙根底下哭一会儿,哭完了也不放弃,继续吊嗓。

连谭金荣这样的大佬都劝他放弃,说你看看哪个好角是天坛根儿出身?祖师爷要不愿意赏饭吃,再努力也是白搭。

可这句话反倒激励了陈宥霖,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较真,更努力了。

努力了七年,终于唱出了名堂,而且还开创了青衣戏的先河,在京戏中融入梆子腔还唱红了,让之前唱昆弋腔的那些个青衣名角都得跟着他改唱梆子腔。

不然就没人听他们唱了。

是以如今很多唱旦角的艺人,都是很佩服陈宥霖这个人的。

宋有贞也不例外,听到他糟了难,遇到了麻烦,自然多关心些。

喜宝还是个小孩子,自然也跟着师父一起关心。

就见唐丛山会心一笑,庆幸道:“多亏了齐先生打那路过,听了一耳朵。他懂洋文,过去和那些洋鬼子说那东西不值钱,除了咱们唱戏的没人买,然而唱戏的也没钱。那些洋鬼子见齐先生会洋文,一高兴就把陈老板给放了,也没再找他的麻烦。”

“齐先生?”

宋有贞一时确定不了是哪个齐先生。

唐丛山于是又给他解释道:“是同文馆的一个学生,对戏曲有很深的研究,经常各大戏院的听戏,与我们都很熟识。你这几年没在京城待过,不知道他也正常。”

宋有贞听了,没再深究齐先生的身份,终于把目光落在了身边的喜宝身上,冲着唐丛山说道:“这大半年我一直病着,有件事儿倒是给耽误了。正好你来了,不如待会儿帮我瞧瞧我这新收的徒弟,够不够资格进咱们喜联社吧。”

唐丛山初听这话,还很高兴。

自古京戏苗子多在京城、天津卫等地出,是以京戏也只在这几个地方红火。

其余地方多被地方戏占据戏院,京戏很难打进去。

若是在当地也能发掘到好苗子,培养出本地的名角,兴许也能叫京戏遍地开花,开枝散叶呢。

能唱戏的地方多了,同行们的日子自然也好过些。

可当他瞧见喜宝之后,脸色立时就冷了下来。

“有贞兄,你新收的徒弟,该不会就是这个女娃娃吧?”

文中关于陈宥霖的内容,化用了齐如山先生在《氍毹留痕》一书中自述地关于他与青衣名角陈德霖的一段经历,并非作者原创。

陈德霖是一位心胸豁达,德艺双馨的老艺人,他在慈禧身边很长时间,参与了升平署很多戏曲典籍的编录,其中就有慈禧亲自参与编剧的宫廷戏《昭代箫韶》。

有不少人写过关于他生平的书籍,或是或多或少在书中提到过他,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搜来读一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