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在大唐谋长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章 天将何福予娥媚(第2页)

此时的方姝是在看风景,却不知此时的她也是大家眼里的风景。

未曾梳洗的方姝,披着袍服,双眸似水,却带着淡淡的冰冷,似乎能看透一切。

十指纤纤,肤如凝脂,雪白中透着粉红,似乎能拧出水来,一双朱唇,语笑若嫣然,一举一动都似在舞蹈。

长发及腰,直垂而下,轻撩下发丝,掖至耳后,青丝随风舞动,发出清香。腰肢纤细,四肢纤长,似仙子般脱俗。

方姝并不管她此番情态掀起谁的心潮起伏,惊涛骇浪。转身弯腰钻回车里。梳洗装扮,吃点点心安抚胃肠。搬出游记杂记舆图,书写游历凉州的攻略。

凉州在兰州的西北方向,直线距离大约五百余里。

凉州也是丝绸商路上的重镇,“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或云其“闾阎相望,桑麻翳野”“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凉州城市井繁华,胡汉杂居。

此时的凉州,延续着前凉时的格局,由大小七个城组成,“东西三里,南北七里”。

曾从军凉州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李光弼、王思礼、安思顺等,在凉州建功立业,抗击外族蛮夷,成为唐朝著名的军事家,凉州成为唐代军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去处。

边塞诗题材开阔,包括边塞风光、戍边生活、功业抱负、思乡之情等,格调高亢。

边塞诗的精华是咏凉诗,而咏凉诗的代表则是凉州词,冠有“凉州词”或以凉州为背景的边塞诗成为千古绝唱,名扬天下,无数的文人学士则将一生的豪情寄寓在凉州。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凉州词成为边塞诗的标志,诗人们以“凉州词”命名诗篇成为一种时尚。

一大批诗人都创作过边塞诗,包括岑参、高适、王维、王之涣、王翰、王昌龄、李益等,在众多的边塞诗中,以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最为著名。

王之涣的《凉州词》表达出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写极目远眺之景,描绘出黄河的蜿蜒雄壮;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意境萧索悲凉,以衬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是《折杨柳》曲调,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内或许春风和煦,关外却是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一个“怨”字,用词精妙,语调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王翰《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一次盛宴,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酒是凉州盛产的葡萄美酒,杯则附会为祁连山下乌孙王献给周穆王的“夜光杯”。

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乐器则是凉州胡人常用的琵琶,着意渲染气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英雄主义是《凉州词》的最高精神境界,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益的“今日闻君使,雄心逐鼓鼙。行当收汉垒,直可取蒲泥”。

爱国主义是《凉州词》的不朽主题,汉唐经略河西千年,凉州词中总是回荡着一种慷慨悲壮的民族情怀。

人道主义与感伤情调则是《凉州词》的情感内蕴。因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多发性,老于军中或马革裹尸已成为一种常态,或触目惊心,或凄清哀怨,或无可奈何,或直抒胸臆。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西凉乐吸收了中西乐舞、民间乐舞和宫廷乐舞的精华,所用的乐器有钟、磬、鼓、笙、箫、弹筝、琵琶、五弦、横笛等十几种,成为宴乐中的大曲。

《凉州》大曲受到酷爱音乐的唐玄宗的赞赏,玄宗让教坊配上新的歌词《凉州词》,使其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

名曲《霓裳羽衣曲》经西域流入凉州,与当地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大型套曲。

大名鼎鼎的《胡旋舞》也是经由凉州传入中原。除了胡舞、胡乐,还有胡服、胡妆、胡食、胡药……跟胡旋舞一样。凉州内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异域气息。

友友们:收藏过百加更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