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山野大主播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5章饮茶人间清欢(第1页)

清晨。

丁修吃过早饭之后,坐在放着茶具、茶杯的红泥小火炉旁的一把椅子上煮茶,内心惬意,大有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唐代以前,吃茶是民间一种生活习惯,方式很简单,采摘茶树吐煮汤喝,甚至有直接嚼吃茶树叶子的。

唐代饮茶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灸茶。

先用竹夹将茶饼取出,放在火上炙烤,茶饼不能用烈火猛烤,要求炙热均匀,内外烤透。

第二步:碾茶。

烤好的饼茶用“碾茶器”碾成细小的颗粒状,要求所碾茶末不粗不细。

第三步:末之。

以“纸囊”储之,以保存茶香不外泄。

第四步:煮茶。

煮茶时需要使用“炉”和“蝮”(茶釜)。先注水于茶釜内,然后放置于风炉上煮沸。水分为三沸,当烧水出现“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为第一沸;再加入适当分量的盐花来调味。

当釜边水泡像泉涌般上冲时,即为第二沸。用勺子取出一瓢放在一旁,一面以“竹夹”在茶釜中心循环搅动,并用“则”(一种量器,用竹、铜等材质制成匙或箕状)量好茶末倒入釜中心。

等待片刻,茶汤如奔涛溅沫,则为第三沸,此时将先前取出的第二沸倒入沸水中止沸,使水停止滚沸。

第五步:育花。即培育汤花,汤花薄的称为“沫”,厚的称为“饽”,细轻的称为“花”。

第六步:酌茶(即用瓢将茶舀进碗里)。

第一次煮开的水,“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舀出的第一道水,谓之“隽永”,“或留熟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以后舀出来的第一、二、三碗,味道差些;第四、五碗之外,“非渴甚莫之饮!“

酌茶时,应令沫饽均,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

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

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美馨香:其次是五碗,至多不能超五碗。

唐代,是一个把吃茶之风从生吃提升到高雅艺术的年代,人们已经开始追求茶叶的色、形、香、味,同时也讲究泡茶用水的清、甘、洁、冽,也更为讲究得饮茶环境的雅静和美。

当时人们不仅喝茶讲究,而且,用的茶具也讲究。

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七事》指的是:茶碾,包括碾、轴;罗合,包括罗身、罗斗(合或盒)和罗盖;以及银则、长柄勺等。

茶具不止“七事”,还有盐台、笼子、茶碗、茶托等器。

这些东西都是造型精美,价值连城。

茶道兴于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文学家王心鉴《咏茶叶》诗中说:

“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君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大夏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喝茶,一半是风雅,一半是烟火,喝一杯茶,只为寻得人间清欢。

陈继儒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