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狐婴宁百度百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九八章 解元(第1页)

第一九八章:解元三衙内站在门里目送我走远,人都拐弯看不到了还不舍得走开。小会忍不住上前提醒:“哥儿,关门吧,不然万一谁路过碰到,正巧给看到了就不好了。”

三衙内对外还在称病中,且还是病的很重恢复很慢的那种。府里拦截了一切打着探病理由要见他的人,甚至东京府为今秋新晋举人举办的鹿鸣宴都以此理由推脱了,国公夫人为此还背上了罪魁祸首。他要是行为不慎让人看到他没事好好的一点病没有,这篓子可是捅到了天顶,说是“欺君之罪”都不为过。这样说并没有夸大的成份,秋试的解元值得“兴师动众”。在容国公眼里的“区区”举人第一有多荣耀,这还要从梁建国说起。梁之前兵荒马乱,太祖黄桥起兵建国,初期国界并不大,涵盖的也就是梁城周边的中原地区。当时文风不盛,朝廷连最基本的公文格式都不完备,哪怕是精通国家公文格式的吏都会在一夜之间被拔擢至高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科举荒废,能三级考到进士的士子非常少,甚至最少时能达殿试阶段的仅仅几人。朝廷因此取消了进士考试分科录取的办法,只是根据考试成绩把中试者分为了及第和出身来区分高下。后来随着国界越来越大,国家逐步趋于稳定,人才也不断涌现,科举考试终于能把达到殿试阶段的进士们分成了甲乙两科。之后又一步步的发展,甲乙两科中又分成了五甲,一甲和二甲为赐进士及第;三甲和四甲为进士出身;五甲为同进士出身。但就这样,全国二十五路一区,就算是正科考能到梁城参加省试殿试的也不过几百人左右,千人的次数都屈指可数。由此可推出梁全国具有进士考资格的举人有多少了,精贵不精贵,是不是容国公说的“区区”。东京府秋试是梁国最大的举人考。今年恩科秋试,连其中的滥竽充数都算上(就是报了名没有胆量进考场的),不过五百。想想梁城有多少人,我虽然没有具体统计过(朝廷中肯定有具体的数字),根据日常出门所见所闻,我估计京畿路怎么也要有几十万人吧(包括像我这样外来梁城的人在内)。这样的人数比例区区五百人,五百人算什么?更何况筛去没胆量入场、因故因病未到、以及中途各种原因提前退场的,正常全程参加完秋试全过程的也不过四百人上下。四百人录取还是按照惯例截止到前三十,并没有减少名额。这概率考生要说是比正考幸运很多,可能考取第一的解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秋试录取以名额分配为录取标准,不会因有资格入场秀才的人数多少而改变。结果就是报名人数少,考生会占名额的光;报名人数多,考生会吃名额有限的亏。就像太祖时期殿试进士报名的才区区几人,录取比例那是空前绝后的高。这样是不是感觉不公平?可天底下哪有什么绝对公平的事!就比如谭玘。之前就说过谭玘落榜殿试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他的观点不被当年的考官认同,又加之阅历不够,锋芒毕露,不懂得隐藏等等。当他如今学会了认识自己的缺点,学会了避其锋芒,又刻意按照我的要求去解答,他写出来的解必然是水平不差。可这样就能拿到解元吗?不会!东京府秋试为什么不会因为报名人数的多少而添减录取名额,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梁朝南北文化水平高低不一所致。梁南疆地区繁华,文化水平高于北方地区,在解试录取名额不同等的情况下,南人出身的进士几乎占据了朝廷进士的大半数,其导致的后果势必是引起北方举人的严重不满。梁城如今地处梁朝全疆域的北方,北方举子也包含梁城举子。不能说梁城举子比其他地区举子就高贵,可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以及举子背后家族等等造成的影响,牵涉肯定比远离京都的举子广。朝堂动荡。为了平衡南北差异,朝廷的招数就是全国所有二十五路一区解试录取名额一致,不管南人的水平高还是北人的水平低,总的榜上有名的名额都是一样的。南人因此抱怨的话,只能抱怨谁让你是南人!这样虽然还是不公平(由对北人举子的不公平转为对南人秀才的不公平),可谁又有办法找出来一个所谓绝对公平的法子?东京府作为京都府衙,允许全国范围的秀才报名参加他们地区的秋试,名额就比其他地区多出来五个。可别小看这区区的五个名额,这可是为一些秀才作弊举人开了一条通天大道。在本路参加解试把握不大的南人,又家族经济实力雄厚者,大多数会选择到梁城参加秋试。因为梁城的北人秀才水平不够啊!准备参加京畿路秋试的南人秀才水平比同样南人秀才中的佼佼者当然不行,但比北人秀才那是绝对完胜的节奏,因此京畿路东京府的秋试解元出身南人成为常态。虽然梁城土著秀才甚至榜上有名的梁城举子也会时不时的抗议下,可这声音太小了,在梁城的南人进士又太多了,抗议声还没有响彻朝野就被辗压下去了,因为东京府出题审卷大人们俱是南人进士出身,百不抽一才会有一个北人进士出身,也不一定就是梁城的进士,他才不会冒得罪同僚的风险帮梁城秀才举子呐喊。谭玘是南人,又是南人中的佼佼者,他没有考取他那次解试的第一是参照物(南人佼佼者)不一样,还有我上面说的,成为第一的因素很多,不是单单的限于文化水平。他如今的阅历改变了他的解题思路,又加之刻意迎合当今的普遍认知,他在解今年南人进士出身的东京府出题大人们的题时,解不仅思路上和大人们接近,文笔上也能入大人们的眼。就这就能注定秋试第一吗?还不是!还有三衙内的运气。不得不说三衙内的运气非常好。他拿到的解是谭玘在时间充裕几经推敲下写出来的,必定比考场上有限时间内写出来的解的水平要高许多。又加上今年秋试是恩科,时间仓促,南人秀才来不及赶到梁城参考。南人秀才人数不多,北人秀才水平不高,解又是提前准备……几种原因才成就了“沈梦墨”的卷子被评为解元。这样的解元不参加祝贺中举的鹿鸣宴,没有强有力的解释理由,任谁都会猜测原因——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