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之夺嫡片马天空晋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第1页)

听慕容近竹把情况说了一遍,她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心,“竹儿,这事万一给王员外知道了,恐怕会责怪你的。”

“娘尽管放心好了,孩儿自有分寸。”慕容近竹老神在在答道。

果然,王员外听两个儿子说起修葺茅屋的事,立刻把慕容近竹叫到跟前,沉着脸问,“慕容近竹,我让你代替柳先生教书,你却带着学堂里的学生满世界乱跑,还去干那些不体面的力气活,成何体统!”

慕容近竹不慌不忙的回答,“我只是想让同学们从小懂得农事,长大之后,即便以后为朝廷为国效力,也会是一个为老百姓做事的好官。大烈开国之后,太祖皇帝曾在皇城内修建了观稼殿,要求大烈的继位之君都要在每年春耕的时候亲自下田劳作,这又是为什么呢?也正是重视农业,鼓励农桑的意思。”

王员外明明知道他就是想让学生为他整修茅屋,偏偏被他找了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心里虽然有气,也拿他没有办法。

第13章阁老还乡

白天,慕容近竹在王员外家开堂授课,到了夜间,他也不敢闲着,每当母亲睡去之后,他就开始练习各种拳法和内功。

雅瑶镇上出了个神童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慕容近竹的故事被说书人搬到了舞台之上,传得越来越玄乎,最后连通州太守林若望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并派人到王员外家来探视过他。

这也正是慕容近竹想要的结果,他的名头越响,那些躲在暗处的势力就越投鼠忌器,不敢随便出手加害他的母亲。

掐指算来,离王阁老回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慕容近竹必须在他回到家乡之前,让自己的名字在他心中留下印象。

王阁老乃是大烈朝的开国功臣,三朝元老。

在大烈朝的历史上,能够经历三朝而不倒的大臣,也只有他一人而已。

这与他善于见风使舵,从不参与任何朝臣或皇子的派别,因而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有关。

再加上他做人低调,帝都除了一所御赐的府邸之外,再无其他家产。

在京为官多年,儿子却一直赋闲在家,并未得到过他的任何提携。因此就算有人想要跟他为难,也抓不到他的把柄。

到了月底,王阁老终于回到了通州老家,隆化皇帝不但派了侍卫沿路护送,而且亲手为他的府上题了匾额,恩宠之隆,是大烈朝开国以来所没有的。

太守林若望作为通州的地方官,又是王阁老的门生,早早的就在通州和帝都的交界处等候着他,然后一路小心陪同着到了王府。

王阁老一到家,立刻吩咐家人焚香叩头,将御赐的金匾悬挂起来。

王阁老早就在儿子王员外的书信中听说了慕容近竹,迫切的想见见他,在随后的筵席上,特意吩咐让他坐在自己身边。

弄得王彦军两兄弟是大眼瞪小眼,心头是各种羡慕嫉妒恨。

筵席上,王阁老端起酒杯,“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我大烈国国运蒸蒸日上,数十年来,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辈出,今天老夫要郑重的向各位推荐一位少年才俊。”

众多跟随而来的官员见王阁老身边坐了一位童子,虽然衣着朴素,却显得气宇轩昂,都以为是他的孙子,想来王阁老现在是无官一身轻,所以不避嫌疑的急于举荐自己的家人了。

侍卫统领首先起身向王阁老鞠了一躬,拍马屁的功夫也是第一流的,“令孙生的一表人才,阁老举贤不避亲,都是咱们大烈国之福。”

“孙统领,老夫的孙子哪里及得上他,此子复姓慕容,名近竹,是咱村里的漂母孟氏的儿子。”王阁老捋了捋苍白的胡须。

“老师太谦虚了,彦军和彦民也都是咱们通州未来的才俊。”林若望向王阁老敬了一杯酒。

王阁老摆了摆手,叫人将慕容近竹写的对联呈了上来。

大家一看,无不齐声夸这字写得好,联做得也妙。

王阁老指指身边的慕容近竹,“大家都没想到吧,这副作品正是他的手笔。”

大家一听,惊叹之余,无不投来疑惑的目光。

虽然王阁老已经从儿子的书信中得到了确证,但也想亲眼看看慕容近竹到底还能不能写出这么高水准的字来,就看着他说,“近竹,老夫看过这副对联之后,就想将它悬挂在书房中,只是现在的字尺寸有些小了,你就重新再写一遍怎么样?”

“遵命。”慕容近竹当然明白王阁老的心思,他是要看看自己有没有作假呢。

仆人立刻将书案抬到了跟前。

慕容近竹当下也不推辞,径直走上前去,不一会便挥毫而就。

大家再看那笔迹,跟先前的作品竟然分毫不差,只是神韵上更胜一筹,一个个都是赞叹不已。

第14章投石问路

“真是奇才呀。”孙统领是一介武夫,对书法和文学本来一窍不通,偏要在人前充内行。

林若望补充道,“我还听说他将典当行里的一个绝对都给对上了,真是后生可畏呀。”

王阁老点头道,“最近,近竹顶替学堂里的柳先生开堂授课,听说学生的学业都长进不小。以他的聪明才智,将来长大了,想必也一定能够为国效力。”

“阁老回乡颐养天年,时刻还在为国事操心,真是大烈朝之福。下官返回帝都之后,一定将阁老的话、以及通州出了神童的事禀明皇上。”孙统领拱了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