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不当反派去说书[穿书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9章(第1页)

“在这一天过节日的孩子,会得到上苍的祝福,他们聪慧,勇敢,善良,勤奋,孝顺,好学,未来的每一天都会平安顺遂,健健康康,成龙成凤。”

宁景一字一句的说着,衡王听着,眼睛也亮了起来。

这不就是父母对自己孩子最真挚的愿望么?

他们忧心的是儿童节这个节日能不能推广起来,本想编造一个典故,让它显得“名正言顺”,但却忘了,那些节日能流传下来,归根到底是一个因素——它们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一个节日,它的意义可以不用复杂,背后的故事不需要跌宕起伏,只要它代表的含义是人们心中真切希望的,那人们就会愿意去追捧它,去过这个节日。

只有和百姓关心之事切切相关,那这个节日推广,就不成问题。

“善!那便就如此决定。”

喁……

息……

衡王一锤定音,这事由他来做不难,不过就是新增加一个节日,不是什么大事,姜朝许多帝王就曾为彰显自己孝顺,给太后生辰设立成节日,普天同庆,他这还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等他回京和圣上一说,晓以道理,想来事情会很顺利。

等节日确立下来,过节时其他节目暂且不提,让说书先生户外免费给孩子讲寓言故事这事一定要先落实,这事就需要各城自己去安排,也不能让说书先生和茶楼完全吃亏,至于补偿什么,就让底下官员出力去吧。

而宁景想起主意来,有点想嗨了,犹有不满足的又提议,既然平民孩子不能享受到每人一本儿童图画书,那不如在城中书馆外以公告栏的形式,张贴一张张放大版的图画书,每天换一个寓言故事,轮着来,让孩子没事能过去看看那些“漫画”。

而离书馆近,他们也能时常受到书籍的熏陶,让他们对读书识字有个认知和渴望,如此一代代培养下去,也许宁景和衡王活不到看到姜朝如华夏那般人人能读书认字的场景,但日后肯定有这么一天。

一切都商议的差不多,现在就等着宁景的第一版寓言故事出版出来。

第一版寓言故事,宁景静心挑选了十个故事,包括《曾子杀猪》,《愚公移山》,《亡羊补牢》,《田忌赛马》等。

他将这些故事整理出来,拿去给衡王过目,后者边看边赞不绝口,便是他这个年纪看这些寓言故事,也能从里面学到道理,这十个故事是一份巨大的宝藏,足可改变人的一生,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

只是,衡王也提出一个意见,宁景的这些寓言故事地点人物都是华夏的,不是说不尊重那些人物,而是放到姜朝,很多人都会听的莫名其妙。

衡王斟酌着和宁景商议,宁景可以出一部分原版的,然后在旁边标注那些华夏人物,地点,进行讲解,而其他的则改编一下,将地名和一些东西换成姜朝有的,让人更好理解,有代入感,也更好宣传。

宁景想了想,同意了衡王这个提议,只是他有一点坚持——这些故事必须标明来自华夏,不得任何人冒名顶替。

衡王直接应允了。

接下来的日子,宁景就开始和人一起制作第一版的《华夏寓言十则》,教导画师q版人物的画法,然后给图画书进行排版。

只是在标出书人的时候出了一点小插曲,呈给宁景看的样书上,出书人是他的本名,而且书名的华夏也被去了,改成了《姜朝寓言十则》。

宁景眉梢一挑,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他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当有外界文化流入进来时,本土人群中难免有人担忧,这些自认为姜朝好的清流之辈不会接受他国文化在姜朝大行其道,他们的担忧仔细说来也是不无道理,终究是为姜朝好。

哪怕知道这些书籍推行出去,能极高的拔高下一代儿童的整体思想,但这毕竟是他国之物,当个乐趣听一听就好,怎么可以让其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要知道,孩子就是国之根本。

这一点,就涉及到精华、糟粕以及文化融合之事。

衡王所看到的是这些寓言故事能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好的改变,且对自家子民分外信心,他国文化只能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入本土,而不是取而代之。

而这些人看到的,则是大肆推崇他国文化确实会导致许多人心慕他国,民心不齐。

不能说这些人错了,他们也是为国为民,只是他们不知道华夏并不在这个世界,他们的忧虑实在没有必要。

而以宁景的立场来说,他却是不会容许那些人这样做,把华夏的东西,冠上他名。

那些涉及之人的举动,却是自作聪明,以为把宁景捧起来,出书人写他的真名,他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此事。

在那些人眼里,不乏有人觉得宁景是在故作风骨,为得虚名,只要他们给个台阶下,那事情就解决了,也能如他们的意。

而且,他们都是衡王的人,书籍已经排版好了,都做出来了,他们觉得宁景小小一个说书先生就算心有不满,也翻不出什么浪花。

只是,这事到底是他们算错了。

“这一批书籍排版之人,全部换掉,重新找人过来设计,将这些乱冒名的书也全烧了,王爷那边,我会亲自去解释清楚。”宁景将书丢去桌上,淡淡言道。

第191章徐泽之死(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