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御繁华男主和薄姬让人如鲠在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章完结(第1页)

“元皓行虽是你舅舅,却也是你的臣子。kanshuchi”她讲孙子招到身边,平静道,“以后有记住这一点。”

“是。”

“当年你父皇便是心太软,将那逆贼当做了弟弟!”想起往事,太皇太后心中的恨意便难以止消。

太后跪在地上,含元殿那一幕仿佛还在眼前,她愈发不敢说话,将头沉得更低。

“周大人,你以陛下的名义发急诏给元皓行,令他立刻班师回朝,勤王救驾!”太后想了想,“诏书并发金牌,若是不回,以欺君罪论处。”

周景华微微一喜,忙道:“是。”

“匈奴骑兵你务必与他们首领联系,不得再靠近京畿重地。”太皇太后嘱咐道,“事成之后,女子玉帛金银,哀家自不会亏待他们的。”

永嘉三年发生的种种事端中,最为影响深远的便是这一桩。

晋朝太皇太后周氏主政,朝中大小事务由其亲侄周景华主持。趁着御史大夫元皓行及兵部尚书景贯南征之时,周景华献策,以匈奴左屠耆王冒曼部下近十万人为佣兵,酬以金银玉帛而入中原,意图剿灭江载初之乱局。太皇太后以为然,引匈奴人入关。未料匈奴人入关后,撕毁与晋朝的协议,大肆掠夺,无恶不作。一时间北部中原流民失所,烽火连连,史称“永嘉胡乱”。

而当此时,江载初也好,元皓行也好,却对此事一无所知。

帝国的乱局,到达了顶峰。

此时永宁城外,正式探明了确实有匈奴骑兵后,江载初索性不再掩饰行踪,列阵于城下,等待使者从城内回来。

城头火把将半边夜空都照亮了,岿然未动的城门渐渐裂开一条缝,三骑马从城门中疾驰而来,临时搭建的主帐中江载初听到侍卫来报:“上将军,派去的使者回来了!”

“见到宋安了吗?”江载初注视着底下站着的使者,许是因为急急赶来报信,他的风帽尚未摘下,面目掩在阴影中,叫人看不清样貌,“前线逃回来的难民情况如何?”

使者叹了口气,并未回答,只是缓缓摘下了风帽。

一张颇经风霜的脸,两鬓都已斑白,却双目炯炯,望着江载初,神容复杂。

“宋将军?”江载初刷地站起,“你——”

当年含元殿一剑,洛明帝薨,江载初被老部下们劫出了京城,这一场动乱之后,朝廷上下亦是经历了一次大清洗,大半年轻将领一意追随宁王,反出朝廷,留下的那些,自然是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其中便包括这位宋安将军。

江载初始终记得那时宋安还是小小江陵郡的太守,而彼时自己同部下率领的皆是战场上锤炼而来的精兵,原本以为攻克江陵十分简单,未想到便是这座小小城池,困了大军足有五日。直到孟良引兵从西北而来,方才破城。

宋安也因此名噪天下,守城虽败,败而犹荣。

此次江载初派人与他商谈,本并未抱多少希望,未想深夜,他竟有胆量亲至敌营。

“宁王开口便询问流民安危,宋安心中感佩。”宋安并不对他行礼,只冷冷道,“匈奴入关,兹事体大,不得已之下,宋安只能亲至此处,与宁王面谈。”

他一口一个“宁王”,江载初也不生气,只道:“如今北面情势如何?”

宋安深吸了一口气,鬓发更是染白了一层,叹道:“惨绝人寰。”

江载初面色一沉,双手无声捏成拳:“将军请细说。”

“我已问过数批流民,他们原籍为涿郡、上谷郡、渔阳郡等九郡,据他们所说,匈奴骑兵所到之处,无不被屠城掠夺……如今兵锋直指永宁,只怕明日午后便到。”宋安微微闭上眼睛,能逃出的大多是富庶之户,家中养着马匹。那么更多的普通人家,只怕已经被灭户。

“此外,我还接到了朝廷的急令。”宋安嘴角蓦然露出冷笑,“命我打开城门,迎匈奴骑兵入城,共同剿灭叛逆。”

营帐中沉默下来。

江载初着实觉得这件事像是一个笑话,若是在前一日,有人告知他朝廷会引匈奴入关来剿灭自己,他必然觉得太过荒谬。

可如今这件事真正发生了。

明明是针锋相对的敌人,此刻一样的无话可说。

宋安沉默了许久,终于克制不住,仰头大笑,可笑声中却藏有难以消解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