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相媚好全文无弹窗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章(第1页)

景睿竟一笑:&ldo;亏得你猜不到,你若猜到了,我又何必既又派你去,又不同你说明真相?&rdo;

景正卿qg知父亲大概要跟自己jiāo底了,心中一阵激动:&ldo;父亲,到底真相如何?那些蒙面人为何会知道这样隐秘之事,又为何去抢那匣子,那匣子里有何要紧之物?&rdo;

景睿不答,反问:&ldo;你只同我说,为何雀屏山上那些人会想要你的xg命。&rdo;

景正卿沉思片刻,说道:&ldo;儿子猜测,也许正也跟此事有关……又或者,是因为在司武衙门的时候,儿子认出那个人来,他们……莫非是心虚想要杀人灭口么?&rdo;

景睿听他说的头头是道,猜的头绪也对,便欣慰一笑,又问道:&ldo;那么,你可将那些人的身份……猜到一些端倪?&rdo;

景正卿道:&ldo;那些人行为隐秘,但是行动极有组织xg,不然的话,我们那么多人,又早有防备,也不至于那样轻易吃亏。我同三郎暗中猜测过,那些人,倒像是……&rdo;

景正卿说到这里,便放低了声音:&ldo;不是皇家的,便是宫里的……&rdo;

景睿很是震惊,却又忍不住一抹笑意:&ldo;不愧是我的儿子。&rdo;

景正卿一惊:&ldo;父亲这话何意,莫非真的是……&rdo;

景睿道:&ldo;事到如今,为父也不准备瞒你了,这指不定什么时候,京里就要变天了,让你早一些知道,我也多一个参谋的人,也好多一份准备。&rdo;

景正卿肃然正立,景睿道:&ldo;你大概不曾听闻,传说之中,先帝在驾崩之前,曾经立下一份遗诏。&rdo;

景正卿动容:&ldo;遗诏?&rdo;

景睿说道:&ldo;不错!其实当初,按照正统来说,乃是端王继位,然而当时……当时的诚王,也就是当今天子势大,先帝为了保全幼子,便许诚王继位,但先帝同诚王当着五位顾命大臣跟太后的面儿,立下一份联名诏书,说明诚王退位之后,皇位便仍由端王赵纯佑承继……&rdo;

景正卿皱眉:&ldo;竟然如此!那么……那盒子里必然就是端王继位的遗诏了?!&rdo;

景睿点了点头,竟未曾否认,只是继续说道:&ldo;这二十多年来,五位顾命大臣死了三位,还有两位,一人已经退隐,另一位虽还在朝……却已经归附了皇后一族。&rdo;

景正卿听到这里,心头冰凉,问道:&ldo;皇后?莫非……皇上不愿意把皇位给端王?&rdo;

景睿沉声说道:&ldo;其中如何,让人难以猜测,但是太子现如今十三岁了,而且太子……&rdo;大概对太子也不甚满意,却谨慎地并不说出,只道,&ldo;端王却正当盛年,最近又听闻皇上龙体,咳,总之……这一刻的qg形,竟有点像是当年先帝驾崩之前的局势。&rdo;

也不知是风水轮流转,还是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造化因果便是如此奇妙:先帝驾崩的时候端王还小,故而皇位给了身为王叔的诚王,如今,若是诚王奄奄一息,太子赵琰有些势单力弱,如果真个儿有遗诏抬出来,那么不管是臣民还是百姓必然是拥戴端王的,毕竟,从正统上来说,也应早就该端王继位的。

只不过不管是皇帝还是皇后,以及这许多年来他们积累下来的势力,又怎么会那么轻易地将所有的一切拱手相让呢?

――故而在酒楼上,太子赵琰才会那么针对端王。

退一步说,就算是皇帝念着当初,想要把皇位还给端王,那皇后也必然是不答应的,试想若是端王继位,她跟太子将如何自处?

因此追究起来,抢夺那个盒子的人,来头便值得玩味了。

景睿说罢,景正卿说道:&ldo;只不过,父亲,我不明白,既然那遗诏是如此重要的东西,为何没有保存在宫里,却反而流落……竟无人知道下落,最后却又为何出现在卫姑父的手中呢?&rdo;

景睿道:&ldo;你且听我说,当初立下遗诏之后,说明了遗诏是放在太后手中的,谁知道那一年,太后宫中莫名失火,听闻那份遗诏也在里面,竟给火烧了个一gān二净。从此之后,这件事就极少有人提了。&rdo;

景正卿问:&ldo;那父亲又是从何知道端倪……从而让我去接明媚的呢?&rdo;

景睿道:&ldo;这个……原本我也是丝毫不知,全是因为……&rdo;

说到这里,景睿长长地叹了口气,有几分无jg打采:&ldo;是你卫姑父,在临去之前,发了密信给我。&rdo;

景正卿只觉得悚然:&ldo;什么?&rdo;

景睿转身,在背后书柜上取下一本《策论》,打开来,原来里头夹着一封信。

景睿取了出来,默默看了片刻,便递给景正卿。

景正卿接了过来,垂眸看去,却见上头写着:兄景睿亲启。

字体俊逸挺拔,一笔一画,刚劲有力,令人一见倾心。

景正卿扫了一眼,便打开信封,从里头抽出一张纸来,在眼底缓缓展开,却见上头上只是寥寥写了数行字而已:

&ldo;我有《长天净》一曲,唯小女明媚习得,奏之可倾天下,君若有意,遣子而来。&rdo;

落款是:弟卫凌

虽然是短短数行,且意思含糊莫名,然而字字力透纸背,内敛之中却似透着无限锐利张力,竟叫人生出一种不敢久久与之凝视,隐隐胆战心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