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第1页)
这一百多次和亲,更是充满了各种悲喜忧欢的变数。有时候和亲公主确实能左右局势。如隋朝的安义公主嫁于当时突厥国的始毕可汗。可汗如鞑靼人一般趁着隋朝衰弱,在雁门关差点困死隋炀帝。隋炀帝派人向安义公主求救,公主立刻报假讯说北边有急诈回可汗。解了围。
也有的和亲公主出嫁后被异族国家的大汗冷落虐待至死,成了和亲的牺牲品。如,匈奴铁骑屡次踏入河套地区,劫夺财产人口,给汉朝带来灾祸。国力微弱的西汉只能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的安宁,连嫁多位公主给匈奴异族,还是没有友好相处,而是备受欺凌。汉武帝之后国力变强,武帝两次大败匈奴国,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自愿当汉家女婿,再求取公主,“昭君出塞”便成了千古美谈。此后几十年大汉与匈奴保持了友好关系。
所以,“和亲”是一场弊多利少,前途渺茫的婚事。“和亲”也是一种暂且缓解局势的险招。公主都是牺牲品,能否嫁得幸福和保持住两国睦邻友好关系,还得看中原王朝的实力。所以历代都被儒家文官们鄙视。
真正的和亲过程也很麻烦。
通常先由两国君主通过书信确定婚事,再确定门当户对的和亲人选,之后交换国书,定好结亲的时间地点及聘礼。再之后公主选定护送队伍出发,赶到两国边界。结亲国家则派出大臣和人马迎接,接入吉城,选择吉日进行和亲大典。
和亲公主还会带着大批陪嫁,她为了国家出嫁异族。皇室会厚赐给各种的乘舆服御,派遣各种属官宦官,还有成千的医师、文士、工匠,长史,侍卫,奴仆农户等等。还有一生足用的衣料,数十万银钱和千匹绫罗绸缎等等,倾尽国力去准备丰厚的嫁妆。以使公主和所嫁异族君王满意。
但是,这次大明元熹年间的益阳公主的和亲与往不同。大明开国以来,公主和亲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被诸多的清流儒家们誓死反对。皇上也是冒着大不韪偷偷以“求佛”名义把公主嫁到疆外的。可是现在皇帝被鞑靼军围困在虎敕关,张老丞相等清流就立刻转向同意了皇上送公主和亲,还请他务必嫁个真公主给鞑靼人。这态度改变得令皇上也咂舌不已。这场和亲的嫁妆也不多。出京时不敢多带,在大泰岭遇匪又丢失一些,开赴虎敕关又放弃了一些笨重的辎重,最后只勉强凑齐了百十个大箱子的嫁妆。
——这一场“和亲”。假公主,薄嫁妆,满怀阴谋的算计,在被围困的两军战场,在刀压脖颈的亡国亡命时刻,在大臣太监们都反对“诈婚突围”的前提下,在暴怒的元熹帝一意孤行下,在人们胆战心惊得等待着血溅敌营大闹一场的大灾祸下,就要鸣锣登场了。
第218章敌营婚礼(一)
翌日正午,天色灰暗,寒风刺骨,虎敕关和鞑靼军营在空旷的天地间显得很苍凉渺小。在大明皇帝和鞑靼军营的操办下,今日在鞑靼军营举行“和亲婚礼”。
虎敕关关口大开,一队八百人的披红挂彩队伍出了城门。益阳公主将赶赴敌营嫁给鞑靼南院大王李崇光。
朱元熹不敢也没资格进鞑靼军营,他亲自送皇妹出城。益阳公主已经装扮好了,一身正红色的九凤乘吉云的大婚礼服,头戴华贵的凤云型凤冠,上面披着长长的红绢盖头。她庄重宁静地站在城门处听圣旨。大太监向待嫁的公主转达皇上皇太后的圣谕。是一些出嫁外国后要维护国体,礼敬夫君,促使两国睦邻友好等等的新婚祝辞。只是在此时说出来,有些讽刺又不合时宜罢了。
朱元熹身形瘦消,面容憔悴得在站在旁边,冷眼看着循规蹈矩得听训的“益阳公主”。益阳公主镇定至极得听完圣谕,接旨,离去。
他看着她就不由自主得想起了她骂他的那句话“亡国之君”。只觉得胸口气血翻腾,心情激荡。他跨前一步对着红妆礼服的女子,低沉着声音道:“皇妹,你如果后悔了,想真的嫁过去,不诈婚突围了。我会同意。”
“益阳公主”身形一顿,转身回头。她一手挑起红绢盖头看他。红彤彤的丝绢下面,乌发玉面鲜艳夺目相映生辉。头发如鸦翅黛石般的漆黑,面容如玉如冰雪般莹白,樱唇和红盖头如血般的鲜红。她容貌本来就很清俊,此刻穿着大红礼服,气度瑞丽气质圣洁,宛如庙堂里供奉的仙佛圣女。她静静地望一眼皇上:“皇上保重,关内再见。”
此一役,如果突围成功,他们就会在关内相见了。
朱元熹收敛了动摇的心,厉声说:“朕知道了。皇妹自求多福吧。”
公主浅淡地一笑,放下了红盖头,走进八名太监抬着的红御轿。在御轿旁边的锦衣卫指挥使崔悯和内阁首辅张徇张老丞相同时向皇帝施礼辞行。朱元熹面色复杂得挥手道别。
崔悯早就确定要陪明前进敌营了。人们素知他们二人渊源极深、私交极好,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内阁首辅张徇张老丞相自告奋勇得代替李执山去送亲。他自言身为清流魁首,岂能把这种有失国体的公主和亲事,推给门人学生们去做?他太老了,进敌营死也就死了,就让李执山和范勉这些大明年轻力壮的中流砥柱去保护着皇上突围吧。也算他最后为国尽力了。这番话把他的门生李执山范勉等人感动得泪水涕流。范勉暗自长叹,临危见真章,张丞相损身利国真是高风亮节啊。他如果不是要随驾保护皇上,也恨不得代他进敌营。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