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国从黄巾小兵开始全文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二章 卖官鬻爵一(第1页)

洛阳南宫之内。

皇帝刘宏,正在用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勤勉态度,来打理政事。

东汉洛阳的宫殿布局,和后面的朝代截然不同。

从三国往后的所有封建王朝,皇宫就是皇宫,可以有南北京师,可以分成几个区的宫殿集群,但是不可能在一座京师里建造两座皇宫。

偏偏汉代这么做了。

长安有未央宫和长乐宫。

洛阳有南宫,北宫。

西汉的实际统治者,在未央宫还是在长乐宫,是两种不一样的状态。

东汉皇帝,身在南宫打理政事,还是身在北宫打理政事,这里也有极其明显的政治信号。

就如同明代皇帝土木堡之变时面临瓦剌入关,是要继续守北都北京,还是要迁到南都南京一样。

这里是东汉,不讨论西汉长安布局的意义,也不说后世的各种东西南北的陪都格局。

只说东汉洛阳这样做的意思。

首先,要搞清楚,很多政治意义,实际上是一种长时间的,经过历史验证的约定俗成。

比如后世常说的后宫不得干政的训诫,基本来源于,对汉代各种太后外戚轮番上阵,给国家和朝堂造成重大危害,的经验教训。

所以,要厘清东汉南宫北宫的政治象征意味,就要先从南宫北宫甚至是洛阳这座城市的发展说起。

洛阳的中心区域,最早是西周时期修建的成周城。

东周时期,向北进行了扩建,周敬王在这里居住。

秦国夺取洛阳盆地之后,向南边进行了扩建,作为吕不韦的封地。

在汉朝建立后,基本格局便不再变动。

光武帝一番大战,长安人口凋零,宫室尽皆毁坏,决定迁都洛阳。

定都洛阳也不是光武帝一意孤行。

这时候的洛阳,对当时东汉的人来说,已经是一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厚重古城了,在这里建都,无论是文化上,历史地位上,繁荣程度上,其他地方的竞争力都远远不如。

更别说洛阳盆地的地势,易守难攻,这又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都城加分项。

皇帝迁都,必然要新建皇宫,就如同明代朱棣迁都北京一样,要新建一个紫禁城。

光武帝明显是一个体恤民力的皇帝,没有从头开始新建,而是在洛阳旧宫,也就是秦时吕不韦建造的丞相府邸的基础上,翻新扩建了一座宫殿,史称南宫。

光武帝终其一生都在南宫办公。

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时期,因为京师多地震,而每次地震几乎都会造成洛河大水溢出,造成南宫几乎每次都要被淹。

汉明帝作为东汉的第二任皇帝,深受光武帝影响,勤政爱民,抑制豪强和外戚,明显是受不了这一段时间,朝堂暂时停运,自己干瞪眼,对国家失去掌控的状态。

所以,他在北宫旧墟之上,也就是东周的周敬王宫殿废墟之上,翻新扩建了一个宫殿,史称北宫。

南宫北宫两座宫殿,几乎是一模一样,可以简单看做是一比一复刻的两座宫殿,中间有复道相连,也就是木制的空中步道走廊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