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嫡长子继承制的利弊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4章完结(第1页)

这几日沐彦卿也确实在检讨自己,心中也隐隐有个声音告诉他这件事情他真的做的过了,毕竟以未满十七岁的年纪去对付手握重权的藩王,到底不自量力了些,这件事情不论在谁看来恐怕都是以卵击石。16

要不是暗中发展了些人手,亦或是他之前有过这种心思提前做好了准备,恐怕此时她已经被扒得渣都不剩了。

更有甚者,先生这边其实还好些,这些年沐彦卿发展自己的势力从来都没避讳过他老人家,毕竟他手中最得力的青佲和青睢都来自师门,虽然他们不会主动与这边人报告自己的行踪,不过平常行动多了到底能让人察觉出些什么,所以孟府这边就算不知道他具体进行到了哪一步,但大概是知道些的。

如果换做是是阿爹阿娘知道了此事,那才是乱了套,索性阿娘不关心这些,阿爹这段时间又忙着公务,脚不沾地的,也无暇顾及他。

因为知道自己这次做大了,所以沐彦卿这些日子往来孟府没有一丝怨言,态度恭谨,就算孟先生不愿意搭理他,他也没有丝毫懈怠。

这一日又到了酉时,沐彦卿放下手中的笔,拜别,“先生,学生告退。”

孟先生抬头看了他一眼,“嗯”了一声,并不多说。

沐彦卿行礼后离开,默默松了一口气。

“主子,”沐彦卿刚出孟府,青佲就迎了上来,递上一封信,看模样已经在此等候多时。

沐彦卿伸手接过信笺,“先生最近都盯着我,没有时间教导你们的,明日还是进府等不然留在家中也可。”

因他贸然行动,青睢和青佲兄弟俩也在先生的整治名单中,虽然沐彦卿明确表示一切都是自己的主意,但因为他已经在先生那失去公信力,所以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再者,先生见到这兄弟俩也不说重话,就只是恨铁不成钢看着,无声胜有声,成功让让兄弟俩对孟府望之却步。

“无妨,主子不必担忧这个,属下还是看着时辰等在这里吧,”想了想先生面无表情的脸,青佲苦着脸回道。

沐彦卿也不强求,把目光转向信纸,这封信是席瑜送来的,这几日西蒙边防日日都有信送到沐彦卿这边来,可以说他接信比朝堂还密。不是沐彦卿夸大,关于对西蒙边防信息的掌控,他恐怕比京城任何一个人知道的都要多,都要真实。

知道的越多,沐彦卿越放心,虽然西蒙边防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些,但阿瑜他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当机立断的想出了各种办法解决此事,而现在也逐渐看到成效,总归是好事。

至于自己那些被用掉的银子,沐彦卿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当初他调这些银两过去一是为了要建立邺城关系网,二就是为了给阿瑜备不时之需,现在也算是用得其所。

但要说完全放心自然也是没有的,沐彦卿现在得到的西蒙边防的消息都是十几日之前的,按照阿瑜信上所说,他现在应该已经和西蒙国接上了头,但距离的关系让他不知道此事是成是败。

“江南那边还没有消息?”沐彦卿皱眉。

“主子,江南的情况你也知道,胡鹏举虽然职位低,但强龙不压地头蛇,这块骨头并不好啃,——”青佲欲言又止。

沐彦卿知道青佲这话是什么意思,江南和保定以及西蒙边防邺城的情况都不一样,保定是师门大本营,沐彦卿在那边不说横着走但有人保驾护航;邺城苦寒之地,超越律法做买卖的不少,只要你有足够的银钱,就都好说话,极容易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江南就不一样了,江南富饶,在整个陈朝地位斐然,商业发展也远超其他府郡,再加上如今的两广总督李京尧控制欲极强,外来者在江南几乎很难发展起来。

所以就算沐彦卿非常清楚江南的重要性,也想要分一杯羹,但至今也没有什么长足发展,京城吉香居和金陵吉香居是同时期建造的,京城吉香居已经转败为胜,开始盈利,而金陵的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正式开门,举步维艰,就是沐彦卿也无可奈何,强龙难压地头蛇啊。

所幸沐彦卿也没有太把劲儿放在这一块,虽然不能正大光明建立两江关系网,但是两江的一些消息他想知道的也能知道,不过这并不表示是他放弃了这块肥肉,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罢了。

不过,这次——

“圣上这次派去江南的钦差大臣是王麟之吧?”沐彦卿开口,两江是那批物资的产出地,不管怎么说都应该好好调查,王麟之朝堂上自请命前去江南调查,圣上当朝应允,并赐金字玉牌,形同圣上亲临,这事儿传出来,京城百姓对王麟之一如既往是叫好声。

“是。”

“协助他,至于其他事视情况而定,但首要任务是保全自己,”沐彦卿命令道,江南是块风水宝地,寻常去闯一闯没什么,但是现在要他动那边的人是不行的,最后还是要师出有名,这样的情况下,倾力配合王麟之是最好的选择,他门只需要暗中观察。

“属下这就传令过去,”青佲应道。

沐彦卿点了点头,“他们筹钱筹的怎么样了?”

今年陈朝发生了太多事,如今国库空虚,户部也根本拿不出银钱,但西蒙边防还等着救命的,这样的情况下,由三皇子殿下提议,开始全城募捐,对象包括达官贵人和富商小吏,总之只要你拿出银子就行。

“不容乐观。”

沐彦卿想着也是,要知道之前与西蒙国开战的时候,王麟之拉银子就是用的这方法,不过他比较聪明,拿出了几幅字画和几件古董作掩护,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说到底是第一次,大家都比较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