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爷动心了全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1章 皇家诗会(第1页)

四爷高兴的抱着甜甜转了两个圈才放下,“爷先去忙了,回来好好赏你”。

回到书房的四爷,细细研墨,铺开纸张。谨慎遣词给十三写了信,告诫他一切听皇阿玛的调度指挥,儿子听阿玛的没毛病。

然后又拟了一道奏事折子,禀了河北山东等地推广水稻的经历,把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还拿出来请教皇阿玛,自己这样处置是否合理。

做足了一个办事能力尚不成熟的儿子,遇到问题还得请教皇阿玛的依赖和崇拜。

这心眼子!

然后又在请安折中关心皇上吃穿用度是否合心意。

折子上表达了,有太子爷和十三弟在皇上身边孝顺,他万般放心。

可自己当了阿玛后,有了孩子,才感动于皇阿玛日理万机之时尚未放松他们兄弟姐妹的教育疼爱。

养儿方知父母恩!

自己把弘晖送去寺庙清修,当时有多么心痛难耐,就能理解皇上当初心疼自己年幼失去养母送还亲母的拳拳爱子心切。

儿子弘昐染上天花,自己毫无办法,恨不能以身代之时,方体会皇阿玛这个父亲对儿子们的一片爱子之心云云……

康熙在收到老四的折子时,还很高兴这个儿子在办差事过程中遇到难题知道请教自己。

至于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也的确是感同身受切肤之痛才会有此感悟了。

康熙看完书信,感动片刻又招来李光地,“看看朕的老四,这折子上南北两地不同的推广水稻之法可否行得通。老四实验过有水源之北地种植一季是可以成活的,他大胆建议南方试行两季水稻之法。朕打算试试。”

此时的李光地刚升职为文渊阁大学士监吏部尚书,花甲之年正式拜相,是汉臣中成就最高的一位重臣。

“老臣以为雍郡王此举甚好,皇上英明”!

此次南巡的目的,除了治河安澜,察吏安民之外,最大政治目的还是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加强清政府对江南地区的统治。

如果江南地区能多种一季水稻,就能养活多一些百姓,什么‘白莲教’之类的造反派自然也就失去了广大群众基础。

康熙数次南巡,都把”安抚士子,笼络人心”作为重要任务。

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到了江宁府(南京)后,康熙在江南贡院以常州为主题进行”御前召试”,亲自主持,亲自出题,亲自监试。

这场”皇家诗会”立足江南,面向全国,盛况空前!

后世影响深远,推介了常州的安宁,富庶和人文,表现了常州之美,常州之饶,常州之典,成为历史上常州城市推介的荣耀时刻。

江南才子都被皇上此举搅动的心潮澎湃,各个府学、院校学子都摩拳擦掌准备一展所长。

康熙既然想在江南推广水稻,又有这次的诗会为由头,干脆就下旨要老大、老三、老四和老八、老九、老十四都来江宁。

甚至皇三代中的弘晳、弘昱、弘晟、弘昐和龙凤胎也带去江南,参与这场盛世,也给皇家诗会造势。

京城各家府邸收到消息后,都紧锣密鼓的准备了起来。

四爷府上这次去江南的名额,四爷直接就指定李恬和孩子们全部跟着了。毕竟皇上指名要弘昐和龙凤胎了,那他们额娘自然要跟着去照顾了的。三胞胎还不到一岁,留他们在府上李恬也不放心,这个天气赶水路还不算太辛苦。

这还是李恬进京后第一次跟着四爷往江南去,很大机会能见到自己娘家人了。

甚至他哥哥李思泽因为上回组织过江南才子的文会,也被翰林院举荐去了江宁,参与这场诗会的组织策划。

一路先是马车然后再行水路,幸好孩子们体质都比较强悍,没有晕船的现象。反而是几个京城的奶娘和丫头还没怎么坐过船,晕船呕吐不止。

这次出行四爷把赵府医也带出来了,幸好吃了一剂药都不严重,再加上李恬的灵泉水加持很快也都好了起来。

所有被召见的皇子先快马后水路先行,不到半个月就都到了江宁,皇子们第一时间要先去拜见皇上,然后才能回去安置。

李恬等后宅女眷慢悠悠后到,一进城就被侍卫们护送着,送去了提前腾出来的大户人家的院子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