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奔现和面基有何区别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网络文学这种新鲜事物(第1页)

“毫无疑问

那天吃的印度菜

是天底下

最好吃的

因为有你”

看到老王发给自己的情诗,曾曼脑瓜子嗡嗡的。

自从鹊桥相亲会之后,隔壁老王王斌同志就对曾曼开启了热烈的追求模式,也让曾曼困扰不已。

作为七零后的老王人生经历很简单很普通,他是个农村娃,成长于物质匮乏年代。小时候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在那种事情上也不太开窍。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刚去报到就被单位大妈给盯上介绍对象,稀里糊涂交往三个月后又稀里糊涂结了婚,有点准包办婚姻的味道。

就其感情生活来说,他就没有什么感情生活。

如今忽然遇到天仙般的曾曼,顿时老树着新花,神魂颠倒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追求异性,就一天来这么一首,为你写诗,为你我我学会弹琴写词,为你我失去理智。

“我在上班

想着我的爱人

我在吃饭

想着我的爱人

我想曾曼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一天一首,每天晚上九点准时送达。

这一届网友有才,什么样的鸟诗都有,曾曼又羞又气,做为一个从业将近二十年的文字工作者,她对于语言异常敏感,这种土到极处的东西简直是忍无可忍。

老王在微信上的聊骚,她肯定是置之不理的,对于这种人直接拉黑当然是最简单的事情。但王斌毕竟是单位领导介绍认识的,又是上级机关领导,该怎么处理她也没有主张。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单位走一趟,将这事和领导汇报一下。

她从小就长得美,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路呵护着成长。大学毕业和许宁结婚后,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丈夫做主。至于工作,也是上面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养成了她依赖别人的性格,遇到事情总要找师长领导替自己拿主意。

曾曼大学毕业后考了事业编,进了一家纯文学杂志社做编辑。杂志名曰《蓉城青年文学》,起初是个省级刊物,月刊。后来因为市场经济缘故,日子一天天难过,全靠财政拨款维持。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杂志社划归到区里,连同广播电视台、文化馆、剧团、一份行业小报整合为融媒体中心。刊物也变成双月刊,印出来也没看,都送去兄弟单位搁废纸堆里吃灰。

至于大家的收入,那是一年不如一年。记得三年前曾曼请长假回家做家庭主妇的时候,单位乱七八糟的加一起每月也就三四千块钱,在大成都地区,要靠这点工资生活实在够戗。而那个时候的许宁已经年薪四十个W,有房有车。他对曾曼这个工作是不屑的,建议干脆回家休息得了,毕竟是快四十的人,又是个女人,在单位呆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杂志社位于红星中路,离玉林不远,曾曼坐了几站公交车就到了地头。地方还是那个地方,就一栋古老的建筑,和她离开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前头说过杂志社主任老陈和曾曼系出同门。陈主任三年前调过来做一把手的时候就找小曾聊过,问她想做什么工作。曾曼期期艾艾地回答说她先生讲了,让退休。老陈本打算提拔她的,见师侄这种态度,又好气又好笑,只得说你才四十不到退什么休,要不先请个长假,等到四十五岁的时候再来办个内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