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最强大剑鬼在哪里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分章完结47(第1页)

多管闲事,耗费琴弦。wei”,柳娘并未停止演奏,而是更加用力了,“你们霸占渭河几万年,人世几经变换,那些陈规陋俗早该废弃了,这两个孩子是被坏人追杀,你们却要助纣为虐!我岂能容你们欺压弱者?!”,哥俩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竟是几万年前的人!是鬼还是仙?不管他!反正确定柳娘是帮他们的,他们从心里不敢再把柳娘当做女子看,而是一个长者,他们遵从着柳娘的话,紧紧地把稳船桨,尽力配合柳娘不让她失望,就见那些恶煞们突然分成南北两队,高喊:“分船!”,似乎节奏在倒板,越急促激烈,让人喘不过气,船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撕开,哥俩一个在船头,一个在船尾不知道该怎么办。

柳娘将琵琶举过头顶也喊:“和桨!”,她玉立云端,反弹琵琶,船又努力合上了,就这么反反复复地,双方几乎分不出高低,这时,原处传来一声尖锐的怪兽叫声,极其刺耳,哥俩的耳膜都要被刺穿了,他们不由得抱起了头,柳娘的努力快要白费:“孩子们,忍住疼痛,都到船北,仍要抓住船桨,柳娘拼死帮你们!”,小伙子们听从着这个看似年轻的长者,默默地配合柳娘,他们到了船的北头,二人握紧船桨,等候柳娘令,柳娘对他们大喊:

“紧闭双目,万万不可睁开!”,柳娘腾空跃起,把手中的琵琶抛向那怪兽声音方向,弟兄二人紧闭双眼,只感到狂风四起、大浪滔天、雷电轰鸣,锣鼓击得人窒息,琵琶声紧旋欲断,但他们还是没有睁开眼,他们不能辜负柳娘,就听空中人声呐喊、锣鼓紧密、琵琶铿锵,不知道战了多久,突然听到柳娘一声喊:

“孩子们,伸开双手,接住物件,从此不可再回头,柳娘去了!”,他们伸开双手,果然手中接到了东西,二人被捆在一起抛起来荡到空中,然后又远远被抛落下去,他们感到晕眩,不省人事,不知过了多久,二人醒了,现自己被甩到了渭河北岸的悬崖上,北岸无河堤,黄土高耸,东方已经显出了鱼肚白,今天是个晴天,趁着没人,弟兄俩把湿漉漉的衣裤脱下来,放在崖上晾晒着,二人光着健壮的酮体坐在哪里,望着滔滔渭河呆。他们的情绪大概仍停留在昨晚那惊心动魄的渭河上罢。

弟弟开口道:“哥,你可记得柳娘?”,哥哥点点头,二人不约而同地看看手里,原来是一缕头,看来柳娘遇难了,河水涨的很高,对岸就是有人看见他们也不敢过来,水势凶猛湍急,得几天才能减退,他们把柳娘的头埋到了最高处,二人回头望了一眼曾经生过激战的渭河上空,哥哥叹道:“不知柳娘怎样了?怕是从此再也见不到了。”。

这时,晨风送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孩子们,记得常来看我,累了到我这里歇歇脚?”,他们顺声音望去,原来他们埋下头处长出了一棵巨大的柳树,根深叶茂,那就是拼死帮过他们的柳娘了。可柳娘到底是人还是鬼呢?这使他们感到困惑,即使是鬼,他们也无法不感激她,纵然是鬼,也是鬼中女豪杰!

“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西安城里呢?柳娘的琴声真好听,要是能听她唱几句秦腔那才过瘾!”。

“会有那一天的!只要我们不忘记她的琴声”。

“兄弟,我们已经脱险了,你那么迷柳娘的琴声,还喜欢秦腔,哥就给你讲一个关于长安城里唱秦腔的故事。”。

“哥你快讲,什么故事?”。

“走,我们边走边讲。”。

哥哥给弟弟讲了个什么故事呢?让写者喝杯酒,为刚才渭河生的一切暂且替看官压压惊惊。

故事是这样的……

看免费小说就来好书读中文网电脑地址:手机地址:.haoshudu.全文字更新最快!

好书读社区全面开启,功能强大的论坛面板,丰富多彩的应用程序,与好书读主站账号互联,赶快来激活你的社区账号!

进入社区

另招募各版块版主,美工等宣传人员,好书读社区正在不断完善中

正文五十一、与鬼大聊大秦腔

五十一、与鬼大聊大秦腔

话说那从渭河滩上逃出的俩学生,一路向北疾行,那时人口稀少,但却因着国、合作微妙的关系,在通往陕北的途中,往往会关卡重重,分不清是红是白,他们谁都不能轻易相信,时局动荡,事态复杂,弟兄俩只有绕道而行,打算从渭北高原横穿过去,到了红区,他们才会真正安全。可他们一身学生打扮,这先就是问题,那时,热情高涨的爱国学生,为了抗日救国,大批地涌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他们大都类似这弟兄俩,历经坎坷,辗转曲折才到的红都延安。

“哥,你快讲故事嘛,要么我心里还是不安。”。

“兄弟,我们先得换掉这身学生打扮,太显眼了!你看这黄土高原上,谁像咱们穿成这样的?”。

“那该怎么办?总不能光、屁、股走路吧?白天怕羞,晚上怕冷。”。

“傻孩子,我们想想办法,找到一家可靠的老乡,用我们的衣服跟他们换,还有,哥这里还有两个银元。”。

这可是件冒险的事,如果是找错了人家,他们保不定要被告官,抓住爱国学生送到县衙,那可不止两块银元。弟兄俩运气还是不错的,他们在山沟里遇上一户人家,是一对儿中年夫妇,他们正在收拾场院,看见山上下来俩学生,便挥手示意他们:“娃儿们,你们快下来!不想要命了?!”,丈夫小跑着上去拉住弟兄俩,领他们进了窑洞。

“娃儿们,你们可真胆大!到处都在抓学生,你们穿成这样,还在山上乱窜?!”。

“大叔,我们是回家探亲的学生,也没犯错,他们抓我们干什么?”。

“孩子,快别瞒我们了,看你们落魄的样子就知道是咋回事了。放心,我的两个儿子都在陕北,他们和你们一样,从前也是学生。”。

“那他们怎么去的呢?”。

“他们那晚逃回家来,我们老俩口连夜从后沟的小路送走他们的。”。

“那他们不也穿和我们一样的衣裳?”。

“傻孩子,我们山里人家的孩子,谁回到家能没几件干活的粗布衣裳?他娘,你快把咱儿子的衣服给娃儿们换上,麻利弄些吃的送到上面洞里去,让他们吃饱了,晚上就走!”。

父亲一手拉一个往北面山上的一处丛林里去,母亲答应着急忙办这些事,不久,弟兄俩在上面的山洞里换上了农家粗布衣裳,他们没进西安上学前也是渭河边儿上的农家子弟,所以,看不出来什么破绽。那夫妇俩一直陪他们到天黑。给学生们备好了干粮,由父亲送他们从后沟出了,他们一直走到天蒙蒙亮了,终于出了沟,父亲和他们道别:

“娃儿们,顺着这条路一直向北走,不会再有麻烦了,到了那里一定好好革命!”。

弟兄俩含着泪答应着,挥手告别了父亲,这回,他们彻底放心了,阔步走在秋意盎然的黄土高原上。

“哥,你昨天说给我讲故事,现在可以讲了吧?”。

“好,哥给你讲,先听哥给你念一打油诗。”。

书生本命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