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代乾隆年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1页)

△《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编》·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程迥撰。迥字可久,初家宁陵之沙随,后徒馀姚。受经於嘉兴闻人茂德、严陵喻樗。隆兴元年,举进士。尝为德兴丞。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此书世无刊本,凡藏书家所传写者均作二卷。前卷题曰《周易古占法上》,凡十一篇。

后卷杂论《易》说及记古今占验,题曰《周易古占法下》,又题曰《古周易章句外编》。中有一条云“迥作《周易古占法》,其序引”云云,显非占法之下卷矣。

考《宋史·艺文志》载迥《古易占法》、《周易外编》二书,均止一卷。然则止前卷十一篇者为《周易古占法》,其后卷自为《周易章句外编》。后人误合为一书,因妄标“卷上”、“卷下”字耳。然陈振孙《书录解题》以迥《周易章句》十卷、《外编》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并列,而总注其下曰:“程迥可久撰。其论占法、杂记占事尤详。”则通为一编,自宋已然,传写淆乱,固亦有由矣。其说本邵子加一倍法,据《系辞》、《说卦》发明其义,用逆数以尚占知来,大旨备见於《自序》。后朱子作《启蒙》,多用其例。吴澄谓“迥於朱子为丈人行,朱子以师礼事之”云。

△《周易本义》·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义》·四卷(内府校刊宋本)

宋朱子撰。是书以《上、下经》为二卷,《十翼》自为十卷。顾炎武《日知录》曰:“洪武初,颁五经天下儒学,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为书。

永乐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传》之后,而朱子所定之古文仍复淆乱。如‘《彖》即文王所系之辞,《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辞,后凡言“传”

仿此’,乃《彖上传》条下义,今乃削去《彖上传》三字,而附於‘大哉乾元’

之下。‘《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辞也’,乃《象上传》条下义,今乃削去《象上传》三字,而附於“天行健”之下。‘此篇申《彖传》、《象传》之义以尽《乾》、《坤》二卦之蕴,而馀卦之说因可以例推云’,乃《文言》条下义,今乃削去《文言》二字,而附於‘元者善之长也’

之下。其《彖》曰、《象》曰、《文言》曰,皆朱子本所无,复依程《传》添入。

后来士子厌程《传》繁多,弃去不读,专用《本义》。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颁,不敢辄改。遂即监版传义之本,刊去程《传》,而以程之次序为朱之次序。”

又曰“今《四书》坊本,每张十八行,每行十七字,而注皆小字。《书》、《诗》、《礼记》并同。惟《易》每张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三字,而《本义》皆作大字,与各经不同。凡《本义》中言程《传》备矣者,又添一‘传曰’,而引其文,皆今代人所为”云云。其辨最为明晰。然割裂《本义》以附程《传》,自宋董楷已然,不始於《永乐》也(详董楷《周易传义附录》条)。此本为咸淳乙丑九江吴革所刊。内府以宋椠摹雕者,前有革《序》。每卷之末题“敷原后学刘容校正文字行款”及《象传》、《履》、《夬》二卦不载程《传》,一一与炎武所言合。

卷端惟列九图,卷末系以《易赞》五首,《筮仪》一篇,与今本升《筮仪》於前而增列卦歌之类者,亦迥乎不同。《彖上传》标题之下注“从王肃本”四字,今本删之。又《杂卦传》“咸,速也。恒,久也”下,今本惟注“咸,速。恒,久”

四字,读者恒以为疑。考验此本,乃是“感,速,常,久”,经后人传刻而讹,实为善本。故我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即用此本之次序,复先圣之旧文,破俗儒之陋见,洵读《易》之家所宜奉为彝训者矣。至成矩重刻之本,自明代以来,士子童而习之,历年已久,骤令改易,虑烦扰难行。且其本虽因《永乐大全》,实亦王、韩之旧本,唐用之以作《正义》者。是以国朝试士,惟除其爻象之合题,而命题次序则仍其旧。内府所刊《袖珍五经》,亦复因仍。考汉代《论语》,凡有三本。梁皇侃《论语义疏序》称“《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齐论》题目长《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鲁论》有二十篇,即今所讲是也”

云云。是自古以来,经师授受,不妨各有异同。即秘府储藏,亦各兼存众本。苟其微言大义,本不相乖,则篇章分合,未为大害於宏旨。故今但著其割裂《本义》之失,而仍附原本之后,以备参考焉。

△《郭氏家传易说》·十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宋郭雍撰。雍字子和,洛阳人。父忠孝,受业於程子,著《兼山易解》。靖康中为永兴军路提刑,死难。《宋史·忠义传》附载《唐重传》内。忠孝没后,遗书散逸。雍南渡后隐居峡州长杨山谷,著为此书。其说一本於忠孝,故以“传家”为名。乾道中,守臣荐於朝,召之不起,赐号“冲晦处士”,后更赐称“颐正先生”。遣官受所欲言,乃以此书进。事迹具《宋史·隐逸传》。朱子云:“《兼山易》,溺於象数之学。”陆游《跋兼山易说》,则谓“程氏《易》学,立之父子实传之”。立之,忠孝字也。忠孝书自《大易粹言》所引外,别无完本。

今观雍书,则大抵剖析义理,与程《传》相似。其谓“《易》之为书,其道其辞,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如首腹马牛之类,或时可忘,此象之末也”

云云,实非专主象数者,游所跋或近实也。至雍又不以卦辞为《彖》,而谓观乎《彖辞》者,即孔子自谓其《彖传》。冯椅《厚斋易学》,深斥其非,则公论也。

朱彝尊《经义考》谓“雍原书不传,仅散见《大易粹言》中”。此本十一卷,与宋志相合,盖犹旧本,彝尊偶未见也。陈振孙《书录解题》作六卷。考《中兴书目》别有雍《卦爻旨要》六卷,殆误以彼之卷数为此之卷数欤?

△《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李衡撰。衡字彦平,江都人。乾道中官秘阁修撰,寻除御史改起居郎。事迹具《宋史》本传。先是,熙宁间蜀人房审权,病谈《易》诸家,或泥阴阳,或拘象数,乃斥去杂学异说,摘取专明人事者百家,上起郑玄,下迄王安石,编为一集,仍以孔颖达《正义》冠之。其有异同疑似,则各加评议,附之篇末,名曰《周易义海》,共一百卷。衡因其义意重复,文辞冗琐,删削釐定,以为此书,故名曰《撮要》。其程子、苏轼、朱震三家之说,则原本未收,衡所续入。第十二卷《杂论》,亦衡所补缀。故婺州教授朱汝能、楼锷《跋》,称“卷计以百,今十有一”,盖专指所删房本也。《书录解题》作十卷,又传写之误矣。是书成於绍兴三十年,至乾道六年,衡以御史守婺州,始鋟於木。自唐以来,唯李鼎祚《周易集解》合汉后三十五家之说,略称该备,继之者审权《义海》而已。然考《宋史·艺文志》,但有衡书,而无审权书。陈振孙《书录解题》亦惟载残本四卷。岂卷帙重大,当时即已散佚,抑衡书出而审权书遂废欤?然则采撷精华,使古书不没於后世,衡亦可谓有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