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山窝里的科技强国有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4部分(第1页)

提到,第三波攻击部队的重火力要比第一、第二波次的总和还要多!

不过面对困境,中国炮兵们没有退缩,他们顶住不断落在自己阵地旁边的炮火,恪尽职守的完成着自己的任务,一发一发的向对面发射着炮弹。

双方的炮战在炮战进行十分钟后升级为全炮部队之间的大炮战,天空中不断飞舞的炮弹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轨迹,在夜空中异常的好看,好看到一些地面步兵都被这样难得一见的光景所吸引,仰着头看着这一生也许就看到这一次的人工美景。而这个场景在战役结束后几十年里都有电影人试图复制再现出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但是直至电脑特效技术成熟之前,没有人能再现出这样的景象,因为要想真实的制造出这样的场景,就需要动用超过数千门各型口径的火炮,特别是超过一百五十毫米的重炮,光是总数达到近千门这样的数量就无法用常规手段来展现出来。

而且单纯的炮弹轨迹还是比较简单的,让天空中不断闪现火光的是双方炮弹在天空中撞击后所产生的爆炸显现出来的效果,这种效果才是最难以复制和显现出来的。

炮弹在天空中相撞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小的可怜,甚至在理论上都不存在;但是在今天的确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和记录炮战的摄影机中;事后有弹道学研究员解释:双方都在向对方的炮兵阵地上发射炮弹,这炮弹抛物线轨迹便处于一个相同的轨迹航道中,而且在这个相同的航道中,又在这样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火炮,这就像数千艘不会变向的船只在特定的一个海域航道内行驶,撞上的几率要比平日里大上千百倍。而放大的几率再乘以双方所发射出来的炮弹,这样集中而又众多的天空炮弹相撞也就成为了现实和可能。

第二战区中没有王牌部队,自然也没有装备炮弹轨迹雷达这样的无上利器,即便是有也对漫天飞舞的炮弹失去作用。雷达上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轨迹,想要从中分解出哪一条特定的轨迹都非常的困难,在这种时候,更多的是凭借炮兵自行计算对方弹道轨迹和凭借经验射击还来的更为靠谱。科技虽然是万能的,但是光靠科技作战却是万万不能的,一切都还是操纵武器的人说了算。

在双方炮战所产生的死亡轨道上空,有着几架飞机在躲避这个死亡禁区的同时也在注视着地面上的炮战,这几架飞机不断的关注着苏军炮兵阵地上所绽放出来的爆炸焰火,通过飞机上的通讯器材和地面进行着最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炮弹落点向南偏差五百米,注意,向南偏差五百米。第八炮群注意,你们的炮弹向西延伸了四百米,向西延伸了四百米。”

“第六炮群,目标已被摧毁,重复,目标已被摧毁。向西延伸一千米,那里有至少六门重炮,重复,向西延伸一千米,那里有至少六门重炮。”

轻轻的敲打前面的座舱,驾驶舱后面的观测员示意让驾驶员往前方移动转移着盘旋位置,驾驶员在看过观测员的手势后点点头,轻轻的拉动驾驶杆操纵着飞机转移着盘旋的位置。而观测员也忙里偷闲的舒缓了一下自己被地面炮火闪光弄的有些发花的眼睛。现在双方的炮战打的正不可开交,炮弹所产生的能量和热量让红外热感探测装置只能显示出一片红区,另然自己这种专用夜间双人侦查机上所装备的探测器在侦测距离和精度上都远高于孟远山这些攻击机上的侦测吊舱,但是在这样超大规模和范围的侦查条件下,自己只能用最传统的光学侦查仪器进行观测。

如果有必要的话,观测员甚至还需要用最原始的目视和目测来判断目标和弹着点……

没有炮弹轨迹雷达,第二战区仍旧有着空军在天空中为自己的炮弹校正着弹着点,就这一条,巳经让处于数量劣势的中国炮兵重新和苏军炮兵处在相同对等的位置上。

苏联人的火炮多,但是操控火炮的士兵在经验和素质上远逊色于中国炮兵,而且还只能概念性的盲射,这和有着战场即时校正的中国炮兵们就好比一个是估摸着开火,而另外一个则就是用着瞄准镜瞄着对方的头开火。很暴力,很血腥!

当双方炮战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罗科索夫斯基命令步兵迅速投入到继续攻击中国军队纵深区域的死命令。虽然苏联炮兵的数量远比中国炮兵的数量多,但是在精度和准头上苏联炮兵远逊于中国炮兵,任由中国炮兵这样一个个的精确敲掉苏联的炮兵部队,罗科索夫斯基清楚的知道失去炮兵的倚仗后下场会是什么。

“老毛子的步兵和坦克又向我们冲过来了,冰雷,就看你们的了!!”一名上尉恶狠狠的挂上战场电话,一个饿虎扑食动作的扑到垂直竖立起来的炮瞄观测镜前,透过高倍的炮瞄观测镜观察着前方不断涌向自己阵的前的苏联步兵。

“还真他妈的看得起我们,在我们这里居然来了十二辆坦克,命令部队,准备好反坦克器材,准备捡漏焼……”上尉一激动连地方术语都冒出来了。不过已经习惯上尉时不时冒出地方话的通讯员很快的便理解了上尉想表达出来的命令……

通讯员的呼叫很快便得到了回应,这种回应不是从耳机中确定发射命令的战场术语这么简单,而是用着大量火箭弹密集爆炸所产生的动静来确认的。在通讯员的嘶吼声中,后方的火箭炮部队这才知道自己密集攒射误差的火箭弹最近的一枚落在了观测哨所的不远处……

第四百一十章 最后赌注

离中国人的防线二十公里外的一处丛林中,停放着大量的坦克,这些坦克是几天前苏军夺回这里之后逐渐在晚上时一点一批的汇聚而来的。它们分散停放在这片森林里,借助着高高的林木的遮掩,在黑暗中隐藏着自己的身形。而在隐藏这些坦克的森林外围,更是有着众多的苏联步兵做着警戒任务。

而且经过多次试验,用着大量特意暴露出来的目标,苏军大概知道了能在夜间准确寻找到目标的中国攻击机是凭借着热源感应来发动进攻,这知道了暴露自己的根源自然就会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这些型号并不统一,有BT…7快速轻薄的坦克,也有T…34式坦克,还有已不多见的KV坦克和T…28式坦克甚至一些更老式或者更新式的坦克。可以说这里汇聚了苏联曾经服役和现役的各种坦克大展览!

不过这些坦克并不是前来参加展览的,而是前来参加一场大决战的。这里充满着大战前的肃穆和紧张气氛,坦克乘员们压低着自己的声音,借助着有限的光源来检查保养着自己的战车。而后勤人员正小心的给每一辆坦克上加注燃油和搬运弹药。油料加注员非常非常的小心,这种小心并不只是单纯的安全防火,还有着不漏下每一滴燃油的吝啬。现在能提供给这些车辆的燃油非常的有限,每一名油料加注员都知道每一桶燃料从后方运送过来有多困难,那是需要小心谨慎的提防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的中国飞机,为了运送过来这些燃油,不知道有多少苏军士兵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路上众多被推倒在道路两边被击毁的车辆就是无言的证物,那漆黑的车架和扭曲的钢梁无时无刻的在告诉着观看它惨状的人,中国人的空军有多可怕,暴露后的后果有多严重。

而在不远的后方机动道路上,当最后一辆坦克停在队伍中间之后,车辆上的人员立即跳出坦克进行着燃油加注和例行保养,从这些人被油烟熏黑的脸庞上看,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不过这些人都有着同样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时的向天空中观望,随时注意保持着对天空的警戒。

聆听着十几公里外那隐约传来的爆炸声,一名站在一辆重型坦克车身上的苏军中将向坦克旁的通讯员说到:“通知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我们已到达集结地点,现在等候他的命令。”

在苏军指挥部中,一种压抑的气氛弥漫在指挥部里,没有人大声说话,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引爆这种压抑气息。因为在这一天中,太多的坏消息让这里的人神经非常的压抑,每个人都被这样大量的坏消息弄的心情压抑。

“报告!坦克部队集结准备完毕!”一名中将疾步小跑的跑进指挥部中,用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向罗科索夫斯基以及其他指挥官汇报着,他的话语同样迅速的传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听到后面露喜色,刚才弥漫在指挥部里的那种压抑似乎也被这个好消息给冲淡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