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新三国策TXT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1部分(第1页)

“大哥你来得正好,阿爸来信了,他嘱咐我们领兵向陈仓集结呢!”马休扬起还透着稚气的脸庞,兴奋的答道。

陈仓附近山丘纵横,不利于骑兵作战,而且城坚壕深,又是凉州牧韦端的老巢,军队到那里集结万一有什么异常的变化,马不敢再想下去,他将探询的目光扫向身后的庞绕,却见庞统也是一脸的凝重。

“阿爸信中还说了什么?”马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

马休从怀中取出一封批着朱漆红的书信,一边递与马,一边道:“阿爸说,他已被朝廷册封为官居九卿的卫尉,不日就会入朝,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一道离开西凉了!”

马接过书信,一边看着一边怒容满面,他大吼道:“你们都去享福好了,我不去,我要留在这里。我众兄弟刀头添血、并肩而战。”

马休急道:“可是大哥,阿爸在信中说了要我们尽快交出兵权,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阿爸是不会答应的。”

马紧紧的闭合了一下双眸,一丝痛楚在他的眸间掠过。是做一个听话碌碌无能的孝子,还是当一个可能被视为叛逆不孝的叛贼,这两个念头料缠在他地心中,仿佛要把他撕成两半。

“此事重大,少将军必须慎之又慎,以统想来,现在马老将军人在陈仓,处境相当的危险。如果我们不按信中说的做,恐怕老将军的性命——!”庞统迟疑着没有再说下去。

“先生是说贾诩、钟繇敢杀我阿爸?”马睁开眼睛,一抹杀机顿起。

庞统无奈道:“他们有什么不敢的,曹操敢挟天子令诸侯,他的部下当然也会依葫芦画瓢而为。对于曹操来说,凉州本就不在他的控制之下,能够以马老将军为质逼迫马家军归附自是最好,如果不能的话,杀了人质引西凉的内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们就不怕我领兵攻入关中吗?”马厉声大喝,手中银枪微微颤动。

“那样的话就正中了贾诩的诡计,他们会先杀了老将军等人,然后以所谓朝廷的名义诏告天下,声讨你这个害死自己父亲的不孝之徒。”庞统一针见血的说道,他的话铎直指贾诩计谋中最厉害的一环。

“军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面对这样的两难决择,就是赵云也是一筹莫展,他将希冀的目光投向庞统。如果马家军接受朝廷的安抚,那么他们和入凉的荆扬军卒的关系就只能到此为止了,因为他们将不可避免的分列到曹操、高宠两大阵营。

“少将军决定了吗?”庞统没有回答赵云的问话,他将目光投向了马。

这个决定对马来说,是如此的艰难,不仅仅事关马腾的生死,更相关着全族的命运。其实,人生就是这般的反复无常,在给你机会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让他失去一些东西。

终于,马的目光由狂暴转为清澈,他轻轻的握紧自己的双拳,坚定的回答道:“人生匆匆,不过百年,是好男儿当仗志拔剑,岂能寄人篱下,就算是身死异乡,也不负这一腔豪情。所以,即便是他日背上不义不孝的逆贼骂名,我马也认了!”

“大哥,你这样做会害死阿爸的。”马休带着哭腔劝道。

“三弟,你不用多说了,此事我意已决,无论以后怎样,这道路是我选的,我决不会后悔。至于其它人,愿意跟着我的留下,不愿意的可以携带着家眷去找阿爸。”马大声道。

当夜,冀城的征西将军府冷冷清清,看不到一丝的光亮,马休在考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东往陈仓去找马腾,现在若大一个府邸中,只剩下了马和马云璐两个姓马的人。

“大哥,你后悔了吗?”院子里,一袭孤单的身影对着皎洁的月色默然站立。

马缓缓的转过身,一把搂过怯怯生生站在身后的马云璐,道:“不,与子龙、庞先生一起的这些日子,让我明白了一个男儿应该做些什么,所以我不后悔。”

“嗯,我也是。”听到子龙这两个字,马云璐心底涌起一阵幸福。

整个马氏家族的人绝大部分选择了跟随马腾,这也难怪,作为一族之主的马腾的命令是不容违背的,哪个敢违背,结果就等同于叛族。在这之后的短短二十来天时间里,贾诩充分挥了他以舆论制造声势的能力,在不明真相的汉羌百姓眼中,马从一个人人敬慕的大英雅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叛族的逆徒。

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马军的后勤补给生了困难,无奈之下,马采纳庞统的建议,收缩兵力退守到更西边的抱罕、西城,那里紧依着连绵的雪山,滋滋雪水在春夏时消融,正是放牧马匹的天然牧场。

“孟起,不必灰心,昔日我家宠帅曾在鄱阳湖畔说过‘穷志愈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言。现在我们只不过遇上了暂时的困难,渡过这一难关,我们养精蓄锐的骑兵就可以在秋天挥师东进,到那时我们再好好杀他个痛快!”在撤退的路上,赵云鼓起笑容,乐观的扬鞭策马而行。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马、庞统和赵云明智的选择了以退为进,积蓄实力的策略。而益州牧刘璋却恰恰相反,建安七年三月间,刘备采纳诸葛亮的计策,率一万士兵从江州西进,扬言北上攻打刘璋的宿敌张鲁。待至白水时,诱杀刘璋置白水军督杨怀、高沛,然后突然从小道折兵南下进据涪城。如果刘备前铎再渡过涪水,占据雒城,前面将是一往平川,无险可守。

成都城内,刘璋一脸的愁云惨雾。面对引狼入室的窘境,他一时也是没有好的办法。

“主公,刘备远道而来,军中必然少粮,我们何不尽烧野谷并各处仓麋,迁巴西之民避于涪水西,然后构筑深沟高垒坚守,刘备纵然有千军万马,也无法越雷池一步。”益州从事郑度力谏道。

郑度乃是广汉人氏,对那一带的地形相当的熟悉,巴蜀的山山水水与中原大不相同,在零星地小平坝间,间或有一、二道丘陵穿过。如果扼守住其中的豁口,就算敌人有再多的人马,也是无用。

刘璋长叹一声,道:“唉,我只听说过抗拒敌人来安抚百姓的,却没有听说过惊动百姓来防备敌人的。我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没有什么恩德给予这里的百姓,相反倒是连番的战乱有三年余。昔日的膏腴之地都长满了荒草,这都是我刘璋的过错,若再起刀兵,我心里怎么能安心呢!”

比起其父刘焉来,刘璋缺乏治理一方的能力,对部下也宽容多过斥责,以致于会产生赵韪等大吏反叛的事情。而刘备与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将最后的希望投向了益州。

“父亲切莫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我成都城内尚有三万将士,谷帛可支一年,官吏民众都要求拼死一战,儿不才愿领兵出战以抗刘备。”说话的是刘璋的长子刘循,年轻气盛的他自然不甘心将大好山河拱手送与他人。

刘循的身份比较特殊,他这一番慷慨激越的话让主张力战的武将群心振奋,中郎将黄权道:“拒成都四十余里,有一雒城,正好塞住南北之咽喉。我们只要守住那里,刘备虽有精兵猛将,也不能过。”

见众将求战之心日切,刘璋强打起精神,鼓励道:“好罢,吾儿心志可嘉,吾心甚慰!”

面对刘备的咄咄进攻,刘璋明显的信心不足,在益州众官员中,也分成了主战和投降两派。主战派以刘循、张任、邓贤、冷苞、黄权等武将为主,主张投降的则是些文官,蜀郡太守许靖和祭酒谯周是其中最积极的两个。

雒城外,夜,一脸倦容的刘备披甲正巡视着营帐,年过半百的他两鬓染霜,多年征战沙场的习惯让他有了一种特殊的警觉。

这一次反攻成都对刘备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他实现心中夙愿的最后机会。

成败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