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教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部分(第1页)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学习思考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阅读文献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 年8 月13 日)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年9 月13 日)

3、《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8 年1 月19 日)

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年6 月30 日)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 年9 月29 日通过)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 年9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二、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1950 年6 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行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即1949 年至1952 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作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即实现为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面三刀项根本性的历史性任务。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53 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