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再说长江 纪录片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部分(第1页)

2002年,在美国普华永道工作了两年的陈支左回到中国,他选择的工作单位恰巧就是他一直认为和自己很有缘分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这次回来,陈支左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陈支左担当着新产品开发部门的领导工作。

2005年,孩子们的母亲也从美国回到浦东,进入中国银行工作。

王平(陈支左妻子):他打电话回来,说决定去上海工作了,说在上海遇到了很好的机遇,很想在那定居下来。当时我觉得特别吃惊,不是说好了回北京吗,怎么去上海了呢?

陈支左(上海证券交易所产品开发部副总监):一方面我家就在长江边上,应该算中游,安徽的巢湖,长江也可以说把我也连接到巢湖去了。坐船可以回家,从上海坐船,可以坐到巢湖的。

2002年,回国过春节的陈支左听说上海要建成世界金融中心,他还看到很多金融企业、证券公司已经在浦东建立了分支机构,精于金融专业的他发现了用武之地。

十几年来,浦东的流动人口增加了120多万。走在浦东街头的,有很多像陈支左一样的人,他们脚步匆匆,充满朝气,20年前上海人自信的笑容,又写在了他们脸上,只是他们中更多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不少外国人携家带口落户浦东,还给自己起了中国名字,他们都是“浦东人”。

众多跨国公司的介入,为浦东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世界医药巨头纷纷抢滩张江高科技园区,他们投入在每公顷土地上的资金超过1800万美元。由于借鉴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在张江,总投资超过12亿美元的60个高科技项目几乎全部都是知识密集型。

2005年,背靠6380千米长江的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亿4千3百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而在10年前,上海港还是世界港口中的无名之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十一集  浦东新高度(3)

每天的落日余晖中,当“东方明珠”塔率先亮起灯光,整个黄浦江两岸一片璀璨。如果没有1990年浦东大开发,灯火暗淡的浦江东岸一定难以呼应对岸的明亮耀眼。在海关的钟声里,浦东一天天亮起来了。

因为天不亮就要赶很远的路去上班,在轮渡公司工作了几十年的唐恩林,每天早晨都要靠5个小闹钟叫醒。他很得意,退休前从来没有迟到过。

唐恩林(上海市轮渡公司退休职工):我那个时候搞机舱工作。我们不开的话,对面厂里上班的连早饭什么的都没有。他们早班食堂都跟我们船走,去开饭什么的都跟我们走。我们船第一渡过去了,浦东那时候还很暗的。

唐恩林记不得几十年间在浦西和浦东之间往返了多少次,但清楚地记得那时江面上的情形。

唐恩林:我最早的时候就坐这个船模式样的船,人多的时候,上面这个地方都在黄浦江水里面开,人多啊。

1990年浦东确定大开发时,穿过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梁,连通两岸的唯一交通方式,就是轮渡。直到1991年11月19日,5万吨巨轮可以自由通航的南浦大桥横空出世,历史性地把浦东和浦西缝合在了一起。

1993年9月,杨浦大桥落成,还是斜拉桥,桥中心离水面比南浦大桥又高出了两米。

杨浦大桥落成仅仅半年多,1994年4月1日,黄浦江上第三座斜拉桥开工,3年后徐浦大桥正式通车。

当决定在黄浦江上修建第四座大桥时,这4座桥梁的总设计师开始考虑,是否还要再建一座斜拉桥?

林元培(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设计上费功夫、施工上费功夫、研究上费功夫,这个桥不但是交通工具,它要体现出人文景观。这些建筑上的要求是非常钢性的,一座刚挺的桥,和比较柔和的桥,放在一起,我觉得很合适。

2002年12月13日,世界第一拱桥卢浦大桥还在建设,上海当选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5.28平方千米的黄浦江两岸,随后被确定为世界博览会会址。

包括中国最大的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在内,总共20多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将成为未来各个国家的展馆。

吴志强(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在整个世博园区中间将近两三千米长范围内,同时一下子喷雾以后,在15分钟之内可以让周边地区温度降下来,在黄浦江边上将形成一道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景观。所有的建筑因为底层是架空的,所有的人都会沉浸在这片清凉世界中间。

还在当生产车间的船厂飞机库,已经出现在世博会总体规划三维方案中。

吴志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4年后浦江两岸平方千米的未来在他的想象中日益丰富和完善。

按照设计,2010年,江南造船厂的旧船台将会被改建成一个露天的大型下沉式演艺场,185天的世博会举行期间,这里将成为全世界的中央舞台,超过1000场的大型演出在这个下沉式船台上轮番上演。

520平方千米的浦东,中国最大的城市开发区,有人把它的从无到有说成是“一个时代在田埂上起飞”。

2001年10月20日晚,上海APEC会议期间,黄浦江两岸在礼花中展现着这座国际化都市灿烂的景观。

这座和金茂大厦并列获得浦东开放十年建设金奖的建筑,是被称为“东方之光”的大型日晷针。日晷是中国古代的记时工具。

在日晷针指向的遥远太空,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5号”拍摄到了夜色中的长江三角洲。影像中最亮的光点来自长江口,我们知道,浦东,上海乃至长江,正在孕育着新一轮的巨变。(编导:杨海莉摄影:朱奕 陈林聪 何威)

第三十二集  江海交汇的地方(1)

今天的长江入海口,沙洲还在向大海延伸,沧海桑田的奇观将继续呈现,长江口的绿洲也会随之蔓延。

2005年6月23日,在由上海吴淞口开往崇明岛的轮渡上,我们为乘客播放了20年前《话说长江》中崇明岛的镜头,希望能够找到当年在镜头里出现过的人。

记者:我们现在会在前面的电视上给大家放一段录像带,如果你是崇明岛的人,或者20年前去过崇明岛,或者现在生活在崇明岛,希望看完之后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20多年过去了,一些乘客还能认出当年的崇明岛。

乘客:现在长江农场上还有两个奶牛场,一场在场部的西面,二场在场部的东面。

我们播放的画面里没有乘客认识的人,但他们提供了不少线索。根据这些线索,我们来到当年长江农场的第一奶牛场,现在的上海牛奶集团至江鲜奶有限公司,找到了最熟悉过去情况的老场长。

殷国安(原长江奶牛一场场长):这是范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