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极端的年代读书报告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第1页)

莉莉:我奶奶老爱跟我们谈大萧条的日子如何如何。书报杂志上也常有这一类的话题。

罗伊:他们老是喜欢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有饭吃,有这个那个的。因为说到30年代呀,他们总是爱跟我这么说,大家都快饿得活不下去了,又没有工作,又这个那个的老一套。

巴奇:我从来没有不景气过,所以我才不在乎它怎样呢。

罗伊:照我们听的那一套,你不会喜欢活在那个时代的。

巴奇:反正,我又不活在那个时候。

——美国广播名人暨作家特克尔

(StudsTerkel,HardTimes,1970,pp。22—23)

(戴高乐将军)上台之际,全法国共有100万台电视机……到他退隐时,全法国已有1000万台电视机了。法国这个国家就好像在做娱乐事业一般;可是昨天的戏院之国,与今日的电视之国,却完全是两码子事。

——德布雷(RegisDebray,1994,p。34)

1

每当人类遇到从未经历过的新事物时,虽然他们完全不能理解,更看不出其中的所以然来,却往往搜索枯肠,想要为这未知的现象找出一个名目。就在20世纪的第三个25年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知识分子正陷入如此的困境之中。一切新名词当中,都少不了一个“后”(after)字,通常是以拉丁字衍生的同义字“后”(post)字出之。几代以来,用以厘定20世纪人类生活精神领域的各式各样的名词,便纷纷被冠上了一个“后”字。于是这个世界,以及其所有的相关层面,成为后工业(post-industrial)、后帝国(post-imperial)、后现代(postmodern)、后结构主义者(post-structuralist)、后马克思主义者(postMarxist)、后谷登堡(post-Gutenberg),后这后那,凡事皆“后”。这些加在字首的前缀,就像葬礼一般,正式承认了一代一事的死亡。但是对于死后来生的性质,人们却不但缺乏共识,甚至根本不能确定。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富戏剧性、最迅速也最为普遍的一场社会大变革,便在这样一种气氛之下,进入了身历其境的当代人的意识深处。对这场变革转型的记录,即是本章的主旨。

综观这场社会转型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与普遍性。诚然,在此之前,发达国家——就实际意义而言即中西欧和北美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俨然世界骄子的少数富人——长久以来,便已生活在经常的变化之中,在他们的世界里,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不断更新。对这一类人而言,进一步的全球性大变革,不过是加速并加强他们原已熟悉的变化罢了。说起来,30年代中期的纽约客,不是已仰首瞻望着那座傲视全球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EmpireStateBuilding,1934)?帝国大厦稳坐世界第一楼的宝座,直到70年代才被取而代之,而挑战者的高度,也不过多出仅仅三十几米而已。因此,物质增长的量变,到底对生活造成何等质变的冲击,这个问题不但要经过好一段时间方引起世人注意,更别说如何去有效测量其中的程度了。而此种迷茫现象,即使在前述的优越地区也不例外。但在全球性的层面上,这番变动却突如其来,宛如地震似的排山倒海。因为在50年代,地球上80%的人突然结束了中古时代的生活。更确切的形容是,世人在60年代,开始感受到中古时代的确寿终正寝了。

就许多层面看,亲身经历这种种蜕变的人,往往无法掌握其中变化的全部意义。因为这些经验对他们本身而言,仅仅属于渐进式片断性的变化,正如同在个人生活当中,无论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但在变化发生的当时,却很少将其视为影响整个人生的大变革。一个乡下人决定进城找工作了,此事在他的心里,比起从军,或与两次大战中战时经济生活对英德两国男女的影响比较,在变化上又有什么更持久的意义呢?他们进城时,不曾打算从此永远改变生活方式,虽然在事实上结果却是如此。当局者迷,只有局外人每隔一段时间重返前者生活的场景时,才能感受出其中变化的巨大。即以西班牙东岸大城瓦伦西亚(Valencia)为例,笔者上一次到此地是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这方地面已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想想看西西里一名50年代入狱的来自农村的囚犯,服刑数十年后出狱,重返巴勒莫。只见当年的乡间,已在房地产开发之下变得面目全非,真有着恍如隔世之感。“以前的葡萄园,现在全都变成堂皇的大建筑了。”这位老兄满脸迷茫,不敢相信地对我大摇其头。世界变化之快,连历史的时间长河,也得用更短的间隔来度量了。不到10年(1962—1971),远离城市的库斯科(Cuzco,位于秘鲁)地区已经变成两个世界:10年前,那里的印第安人原本都穿着传统服饰,10年后却都已改穿西服。70年代末期,墨西哥某小镇市场上的众多摊贩,纷纷使用日本造的小型计算机为客人结账,10年之前,根本还没有半个当地人听说过这个东西呢。

于是1950年以来,世人便生活在如此高速变化的历史之中。如果你年纪不太大,并在各处经常有一定程度的走动,便可以感到此中经验的独特。自60年代之后,西方年轻人更发现如今前往第三世界国家旅行,不但可行,更成为一种时尚。此时若欲观察全球的蜕变,只需睁大一双眼睛即可。然而作为史家,却不可以片段的印象及零星的见闻为满足——不管这些印象见闻的意义多么重大——必须一一深入记录,并予厘清方可。

20世纪下半叶中变化最巨大、影响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首推传统小农经济的死亡,这一变化,永远切断了我们与过去的血脉联系。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绝大多数人都依土地或海洋为生,地上的禽畜、水里的鱼虾,供应了人类。即使在工业化的国家里,甚至进入20世纪,农牧业人口仍然在就业人口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只有英国一地除外。记得在笔者的学生时代,也就是30年代,小农阶级迟迟不去的现象,往往被人用来反驳马克思的预言——马克思认为小农阶级必将从地球消失。即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农渔业人口低于总人口20%的国家,英国除外,全球也只找得出一个比利时而已。甚至连美国与德国这两大经济强国——当时世界上工业化最彻底的两个国家——其农业人口虽然已呈稳定性的下降,此时却仍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法国、瑞典、奥地利三国的比例,更在35%—40%之间。至于其他落后的农业地区,以欧洲国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为例,每5名居民里,就约有4名依然靠土地为生。

现在再来看看20世纪第三个四分之一的年代,情况全然改观了。80年代初期,每100名英国人或比利时人当中,只有不到3名仍然从事农业方面的生产。因此对一名普通的英国人而言,在他每天的生活里面,碰上一位一度在印度或巴基斯坦务农之人的机会,远比碰上曾在英国本土务农者的概率为高。这种情况实在不足为奇。而美国境内农牧业人口的数目,也不断下降至相同的比例。不过由于长久以来,美国务农的人数本来就在急剧减少,此刻的超低数字自然也就无甚令人吃惊。相形之下,在劳动人口中占有如此低的比例的美国农民,却能够生产出难以估量的粮食,流往美国本土及世界各地,才是最令人惊诧不已的事实。回到40年代,没有人能预想到待到80年代初期,凡是在“铁幕”边界以西的国家,已经没有一国仍有10%以上的人口在从事农业,只有爱尔兰共和国,以及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除外(爱尔兰的比例也只比这个数字稍高而已)。但是即使在1950年农业人口约为半数的西班牙、葡萄牙,30年后的此刻,也分别降为14。5%和17。6%。此中意义,不言而喻。西班牙的农民人数,在1950年后的20年间减半;葡萄牙则在1960年后的20年间走上同一道路(ILO,1990,Table2A;FAO,1989)。

种种数字比率,实在令人咋舌。以日本为例,农业人口从1947年占总人口的52。4%,急速降为1985年的9%。换句话说,这段时间等于一名年轻士兵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归来,到他由普通职位退休时的长度。再看看芬兰的一位小姑娘——这是笔者亲闻的一个真实人生故事——生下来是农家之女,第一次结婚嫁作农人之妇,但是她从中年开始,却已经彻底改头换面,变成一名世界都会的知识分子及政治人物。回到1940年间,当她父亲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在对苏战争中不幸牺牲,留下孤儿寡母无所依靠时,全芬兰还有57%的人口从事农林牧工作。待到她45岁时,这个比例却已经不到10%了。个人生涯与国家发展,两相对照,芬兰人由农牧始,终而却进入一个完全相异的生活环境,也就实在不足为奇了。

于是在这些于工业化大道上一路往前猛冲的国家里,马克思的预言似乎终于实现了,也就是工业化的结果,果然使得小农阶级一扫而空。但是真正令人惊奇的发展,却发生在其他显然远远落后的国家里面,因为它们的农业人口,也同样出现空前的下降趋势。这些国家贫穷落后,联合国不得不千方百计想出种种名目称呼,用以粉饰它们贫穷落后的状态。就在那些“前途光明远大”的左派年轻人口口声声引用毛泽东的策略,大事庆祝广大农民百姓终于围剿都市安于现状保守派的革命成功之际,这些广大的农民百姓,却一个个静悄悄地抛弃了他们的家园,前往城市谋生去了。在拉丁美洲一地,20年间,哥伦比亚(1951—1973)、墨西哥(1960—1980),甚至包括巴西在内,农民人数急速减半。而多米尼加共和国(1960—1981)、委内瑞拉(1961—1981)、牙买加(1953—1981)三国变化更剧烈,锐减了三分之二。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除了委内瑞拉外,其农民人数都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半数,甚或绝大多数。但是很快地到了70年代初期,拉丁美洲全境除了中美一带的小国和海地外,没有一国的农民没有变成少数。西半球伊斯兰世界的情况也大同小异。30年间,阿尔及利亚的农民由75%锐减为20%,突尼斯从68%降为23%。摩洛哥的例子虽然没有如此戏剧性,其农业人口却也于10年(1971—1982)内失去原本的多数地位。至于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地,50年代中期仍有半数人口在土地上胼手胝足;可是20年间,前者的比例却已减半,后者也降为不到三分之一。伊朗则从50年代中期的55%左右,进入80年代中期降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