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明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36 举止失措隆武帝(第1页)

鲁监国政权不行,就看看隆武政权这边的情况。

先说说隆武帝的人品。

隆武帝德行端正,颇有人君之风。

首先,隆武帝无声色犬马之好,唯喜读书。

黄道周就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称赞说:当今皇上不饮酒,精通吏事,洞达古今,料来汉高祖、光武帝也不过如此。

《思文大纪》里也有记录,说隆武帝登位后,自奉甚俭,专门下谕旨要求:“行宫中不许备办金银玉各器皿,止用磁、瓦、铜、锡等件,并不许用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只用寻常布帛。件件俱从减省,成孤恬淡爱民至意,违者即以不忠不敬治罪。”

在隆武朝廷任职的钱秉镫有感于隆武帝安贫若素,天天只穿一身土黄色的粗布长袍,作《宫词》六首以咏其事。诗前短序特别注明:宫中蔬布辛勤如一日。

其一云:

内使承恩新置机,诏传大布织龙衣。

六宫罗绮无人着,敕与无戎绣将旗。

其四云:

旌旗十万护乘舆,二圣军中共起居。

长信宫人骑马出,从龙只有五车书。

除吃穿用度节俭朴素之外,难得的是,隆武帝还勤政用功,日夜操劳国事,并能总结崇祯、弘光两朝的前车之鉴,以消除党争为第一要务,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等三篇《便览》,痛斥党争之祸,提出“用舍公明”的方针。他在《便览》中说:“盖国家之治,必文武和于上,始民兵和于下。不然,立败之道也。”力求在用人取舍上摒弃门户之见,不咎既往,量才录用。

隆武帝还非常重视吏治,对贪污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三令五申,警告贪污人员:“小贪必杖,大贪必杀。”

邵武通判陈主谟、古田知县吴士燿、汀州知府王国冕等贪污成性的官员撞在隆武反腐枪口上,全被革职拿问。

而在对待苦难百姓,隆武帝又表现得悲天悯人,宽容大度。

许多明朝地方官员一度以“留发”还是“剃头”来区分百姓的心是“向明”还是“向清”,对于剃了头的,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格杀勿论。

隆武知道了此事,痛心疾首,下诏说“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严禁明朝兵将滥施屠戮。

此诏一出,大得人心,每日欢呼来归者不下千百人。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隆武帝在对待农民起义军的态度上,显示出了中兴明君应有的气量和胆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