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太极博弈论原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部分(第1页)

……

在本书中,你会见到很多独一无二的观点,原理。这些也许你从来没有见过,但是又能合理推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笔者很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你们不能把它们当成是“万金油”。因为笔者还可以发明出无数的可以让别人信服的而且独一无二的观点,而其原因在于:明白了各种现象的源头,明白了事物更深层的内在,只要掌握这种能力就足够应付生活中的一切。

你记得当年老师怎么教你双引号的用法吗?老师告诉你: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e。引述的作用;

……

(直接告诉你结果)

那笔者会怎么教你呢?

宗:从形象方面去考虑,我们可以这么反问,“加双引号和不加双引号这种形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看到后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那么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宗”就是“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要想,“不一样是为了什么?引起注意?”所以为了探寻这点,笔者就告诉你可以从“根据什么样的语境下运用”这个角度去考虑。

这种不一样可以表现为:

a。不是自己的话,是别人的话——这时候就是代表引语;

b显眼点一点,引起人的注意——这时候就是代表一种强调,着重关注的意思;

d。联系上下文,好像说反话——这时候代表否定;

……

这样思考,即是探源双引号用法的“宗”,然后根据语境内容演化出双引号的各种意思。由此我们不必死记硬背,只要把握其宗,便能运用自如,千变万化!

所以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区别所在!即使几十年后,你把老师教你的所有一切忘了,但是你只要记住这个本质所在,你依然能够知道双引号怎么用,且运用自如。

当你们学完本书之后,至少你们会得到一样东西:那便是你们自己的思维,你们将会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

小时候笔者很喜欢三十六计,还有一些为人处事的技巧,但是笔者后来越来越发现,这些观点有很大的缺陷,因为这些书呈现的只是“零散的片段”,这样只会越读书,越把书读厚,僵固的知识永远没有100%与实际一致!到现在笔者追求的是万变不离其宗:遇到什么事情,并不需要想到哪本书,哪个人说过什么,只需要通过任意一件事情或者任意的画面去想到应对的方法!

有一位MBA的教授推荐笔者读一本关于营销管理的书。上百万字,笔者花了十几分钟把大纲看完了,然后就搁置一边。有不少读者说,“你这样是不是很轻浮呢?”

我说,关于营销只有两个问题,“第一点,你怎么把产品放在别人面前,也就是怎么让别人知道;第二点,别人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而选择你的。”

把这两个问题想一个月,和你花一个月时间只去看一本,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前者更容易让思维着眼于实际:天时,地利,人和,资源链推动,媒介情况,资金运作……由于没有书上内容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你更能发散自己的思维,根据实际衍生出很多精准的思考内容,最后你反而可以写出一本书或者更多书;

而你若花一个月时间只看一本书,你可以把书里面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随时可以想起什么4P法则,市场细分,人口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等等。但是我给你一个产品,你能不能把它的品牌打响?这个问题一旦抛给你,你就明白,你要想的东西远远不止是书里面的内容,你吹得再好,头衔再多也没用,最终是驴是马拉出去跑一圈就知道了。因此,高手总在民间!现在社会上为了混口饭吃的伪学者实在太多太多了。

因此一个样子有点呆呆的创业者跟一个滔滔不绝的管理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有平台的操作,跟一个没有平台从零开始的操作,完全不是一码事。

有一些人很聪明的,比如笔者在引导语里面说了很多,然后她就总结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了为什么就知道该怎么办。”没错,可是笔者深信:即使她知道了为什么也是不知道怎么办的。因为她看不出思维的深度,看不到思维的方向,也不知道她自己认为的为什么是什么的样子,这好比如“我知道自己老了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那我能知道怎么办吗?”

我们谈的是思维的方向。你读一本书,得到一个总结,只是一个象,怎么样(的画面)。但是笔者希望读者能有幸得到演象的能力。比如你在困惑怎么去打开市场,假设你没有这个经验(经验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让你得到一个象而已),这时候怎么办,你可以类象,比如你打开了一个很紧的瓶子,你怎么可以从这个经验中类象出来,从而得到打开市场的经验。花一个月时间去想一个问题,目的在于锻炼一个人的演象能力。只有这个演象能力,你才能终身受用,以不变应万变!

有读者问,那是不是不读书呢?不是,而是读一本书,你要知道这本书的对你的角色是什么,是对你思想体系的补充,还是完全独立的内容。比如你读了营销的很多书,如果你没有办法把他们联系起来,抓不到共同点,那么你很悲哀,你的脑袋需要等待别人去灌注,也像墙头草,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思想。反之当你把握一个思维方法,思维体系,那么市面上的所有书,你的所有经历都是这个体系的补充。

最终,谨希望这本书能给到大家的不是问号,不是句号,而是感叹号!

5。全书整体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