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太极博弈论原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部分(第1页)

所以小公司,特别是几个人的公司,由于交流得比较多,分工并不是很细,这种情况下,大家更能凝聚在一起,更能取长补短,发挥各人的优势处,这时候制度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反而会约束一个团体的发展;反之,在大公司里,由于人比较多,分工太细,所以你会发现这里头制度很多,你要申请做一样事情,可能都要好一段时间,需要经过层层的批准,效率自然会下降。一个英明的领导,必能洞悉此点!

细心的读者你们会发现,听笔者这么一说,你们就明白了中层管理者在公司里面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层管理者充当了底层与上层之间的接轨者。自上领会高层的意思,公司的目标,对下统领基层人员进行实现目标的操作,及时领悟一线实时近况……倘若中层管理者没有办法与上下左右很好接轨,那就相当于跑步的腿的关节处接触不灵活,这样你能跑多远呢?

事物的发展变化究竟能不能最先预料到,中层管理者掌握了一手的信息,这要看其“洞察力”究竟有没有过关了。有一些项目失败了,领导还不知道一个所以然,也不知道来龙去脉究竟如何,只有中层官员人员过后才懵然大悟“想不到这些事情有着这么深远的影响意义!”

我们再延伸来说,为什么会有原则,为什么会有道义,会什么会有法规?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紧接下例)

☆衍例之现在的小孩太难教了

笔者的一位同学是当老师的,她告诉笔者,现在的小孩太难教了,你打不得他,骂不得他。这一点还不是更重要的,重要的是,现在的小孩的观念太潮流了,太放纵了。

为什么这样呢?如果你听专家说什么缺少父母关爱,笔者只能说,这是一些十分肤浅的说法。我们上一辈,我们这一代,我们下一辈,其实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宽松优越,为什么当你拿起棒来打你的小孩的时候,你的小孩能收敛一下呢?为什么自古就告诉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呢(原则)?

这就是阻力,约束力!

你若是能自小给以一个小孩一个原则,一个制度,一个礼貌的标准……那么这个小孩就能有规有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养。

所以,溺爱是什么?——就是没有限度,没有限制地满足对方的私欲。

有位读者告诉笔者,她说,她有一位博士的同事,学历虽然很高,但是小孩子很差劲,因为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小孩子用一个手指拼命地指着他爸爸的眼睛,鼻子,他爸爸竟然任由他这么做。

从小事情里反映出大问题,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礼貌的动作,家长竟然没有指出来,可想而知在其他方面也是差不多,缺少奖惩原则,没有灌输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是专家经常谈的“父母之爱”了。

我们再配阴阳地问,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原则,不需要框架呢?

(比如说,你得到武林高手的绝学传授,师傅会告诉你,你现在还没能掌控,真气还处于散乱状态。)

——那就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需要破除这些原则和框架带来的阻力。

关于小孩子,笔者建议可以让他们间接经历一些苦难(阻力,约束力的一种)(阅读提示:联系感觉的补位一文)。比如看一场苦难的电影电视,作为过来人,笔者推荐如《阿信的故事》,《没有家的女孩》,宫崎骏的《萤火虫之墓》,作为家长的最好在孩子看的时候引导他们,灌输给他们一些人生道理。

例如《萤火虫之墓》,这部电影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神户里,父母双亡的兄妹二人清太和节子艰难求生、相依为命、最后相继饿死的悲伤故事。

撇开地域上的问题,这部动画是很感人催泪的。除了一方面你可以通过这么艰难的画面去告诉小孩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可以就其中的问题发表意见,比如你可以这么解说:

“清太在亲戚家只会带着妹妹去玩,吃饭的时候拼命添饭,吃完一抹嘴就走。到后来住在防空洞里面乃至于去偷东西被打。一次也没有为了自己,为了节子去寻找过工作养活自己,养活节子,还像个小孩一样抱着幼稚的想法,还能浪漫地去抓萤火虫去海边玩。

这是怒其不争的原因。假如清太努力帮亲戚家干活,或者做点苦力,什么都好,就算最后失败了,节子可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死了,旁人都不会再有什么意见。

谁也不欠你什么,除了父母,没有人有义务需要照顾你。所以,电影里面那亲戚虽然可憎,却可以理解。

当然,也有人会说,清太才14岁还是个孩子呀。第一,14岁真不小了,在中国古代就是可以成亲了。在《活着》里面,主角是旧社会一个很普通的穷苦农民,他的两个孩子凤霞和春生,都是从小就一直吃苦,什么农活都得帮忙。饥荒的时候,还把女儿送给了别人。可能有人说这是中国古代太愚昧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有人说清太本来是个家境不错的家庭的孩子,无法适应社会。但是,在生存面前,在吃上一口饭就能活的残酷现实面前,什么道德尊严,什么娇生惯养,都是可笑的,都不应该作为借口!

所以,情感上可能会觉得他可怜,可以认为清太太小,家境太好,所以在那种环境下生存不了,不能怪他;但是理性上来说,这种人适应不了社会,自己和妹妹的死,他是有很大责任的!

之前看过的《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也有过这样一段寄人篱下的情节。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中国,大部分人都还没能吃饱饭,这时候的孙少平去到城里的亲戚家,睡人家养牲畜的稻草,只求人家帮忙介绍份短工,并且主动把亲戚家的所有农活都干了,虽然自己身上也只有两天的饭钱,却从没跟亲戚要过什么。虽然亲戚家没少给他白眼,但他离开的时候,还是非常发自内心的感谢别人。

——这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的所作所为。”

☆衍例之制度与漏洞

(收集不到)

我们打个比喻,只要有流水(利益导向)的存在,那么无论这个河流(制度)筑的多好,水依然能渗透在堤坝的细微间隙(漏洞)当中。

这些漏洞的存在,形成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叫做潜规则,不在正常的规则之中。现在很多的运营机构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它不是按着规矩来行事,而是按照潜规则做事。从上层到基层(或者有另外称呼叫做底层),每个人心里都知道,也都按着这个潜规则在做。所以很多时候你跟他讲法规,讲不通的时候,他就跟你讲潜规则。严重得来说,已经是一种风气了,大形势了,要冲淡这种风气,按照历史的说法,应该在某个时刻有个英雄出现,干点重大的事情来扭转这个形势。

这些漏洞似乎没有办法去克服,但是如果一个权是分散的,不容易一下子牵动贿赂行为的,从行为的实施的难易角度看去,这种方法有缓解的作用。

所以我们发现有些制度如分权决定的领导集中制(几个领导表决),三权分立(对抗统一),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比如现在的公务员面试中的分权决定,也就是由几个面试官组成一个团队,在面试的时候,随机抽取部分人员进行对其面试。要是走捷径的人必须要下更大的功夫去做足全面的功课,这个成本就变得更高了,从而稍微增加了面试的公平性(对中下阶层的人)。

庙里有很多菩萨,你不一定是最大的菩萨,也不一定是最小的小鬼。人们来到庙里来上香,肯定不是只给你一个人上!

………………………………………………………………………………

河边两个村,河东的村长带民众经常加固自己这边河堤;河西的村长则把资金挪用吃喝。洪水来了河西决堤,于是村长带民众抗洪抢险奋战在一线,电视台天天采访,上级拔款救灾,而该河西村长也因抢险有功官升三级。

而河堤牢固的河东啥事没有,村长仍旧是村长。

大家都只去奖励“救火的”,却从来不记得“防火的”。于是慢慢的就没人防火,大家都等火烧起来后再来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