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最后的皇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部分(第1页)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一 不合时宜的寿宴(3)

此时,紫禁城的头等大事依旧是为慈禧准备生日。

朝鲜国王李熙听说大鸟圭介带兵来了,非常惊慌,他怕被日本抓住口实,便忙找到袁世凯,要袁世凯暂缓清军入朝。袁世凯一面安慰李熙:〃日本只是想和中国争一下面子罢了,并不是真的要打仗〃,一面赶忙和日本进行谈判。日本假意许诺不会增兵朝鲜,袁世凯信以为真。为了稳定局势,袁世凯要李鸿章暂停进兵,并让叶志超按兵待命。恰逢此时朝鲜乱事趋于平定,清朝方面认为已没有进兵的必要,便和日本商量共同退兵。可日本却没有一点退兵的意思。

大鸟圭介强硬起来了,他要人切断清朝驻朝大使馆的柴米供应,还将大炮的炮口直对着清驻朝使馆。袁世凯这才反应出来日本人的来者不善,他乔装打扮逃到仁川,又辗转登上了返回中国的军舰。

紫禁城里也听说了朝鲜的事情,光绪皇帝非常着急,可他又不好大张旗鼓地和大臣们商议朝鲜问题。清廷的诸多要臣,譬如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许庚身……都在为慈禧的六十大寿忙碌。

光绪清楚慈禧的脾气,他希望慈禧的六十大寿能风光而顺利地开下去,而一旦清廷和日本兵戎相见,慈禧的生日庆典势必受到影响。给事中余联元心急火燎地告诉光绪:〃日本这次是有意寻借口入侵中国,朝廷应该宣布开战,直取东京,要南洋水师攻打长崎。先发制人,出其不备,一举灭了日本。〃

是大战一番还是息事宁人?光绪的心情非常矛盾。尽管随便一个人都清楚,捍卫国家利益远比什么生日庆典重要,但是,在当时的清廷,没有谁能说服慈禧〃将办生日的功夫花在为国谋利上〃。光绪和老师翁同龢商量对日办法。翁同龢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日本还没有什么大举动前,劝日本退走,不战而屈人兵。看着一脸惶惑地光绪,翁同龢建议:〃皇上最好在给老太后请安的时候,婉转地告诉她日本东犯之事。〃

光绪小心翼翼地来到慈禧所在的乐寿堂,一进乐寿堂的院子,他就感受到一股喜气。他发现慈禧正在堂中看奏折,想来慈禧也清晓日本进军朝鲜的事。

光绪委婉地告诉慈禧,朝鲜事急,需要大量银两筹备战事。慈禧一下就听出了光绪的弦外之音,她提高嗓音责问光绪:〃是不是要准备战事,削减六十大典的用度?〃见慈禧不悦,光绪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他已经通过户部和海军事务衙门从盐税、关税、各地丁银里抽调军费了,可还是远远不够。

慈禧在办生日宴上,不打算作任何让步。对慈禧而言,大操大办六十大寿不单为图个痛快吉利,也是在巩固自己的权威。几年前光绪名义上开始亲政,并很有些自揽国家大事的意图,慈禧做惯了大清的主人,她还不想退居幕后。她需要借大办生日来挫光绪的锐气,让光绪知道,这大清朝里,究竟是谁说了算。在慈禧看来,光绪想将更多的银钱放在巩固军事而不是她的六十大寿上,即是在挑战她的权威。

◇欢◇迎访◇问◇。◇

第7节:一 不合时宜的寿宴(4)

光绪没有说服慈禧,只能悻悻地回到紫禁城。坏消息再度传来,日本拒不撤兵。

清廷重臣,并非个个主张对日宣战。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筹备总办之一,庆亲王奕劻就打算趁管理庆典银两时大捞一笔,他坚决反对增兵朝鲜。大臣李鸿章也不想将事情闹大,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苦口婆心地请求俄国、英国给日本施压。李鸿章比很多大臣都清楚,清朝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银钱和日本交战。李鸿章的淮军尚有八百万两军饷,足够对付日本,可威胁中国安全的不只是日本一国,李鸿章还不想早早耗掉这点〃老本〃。

没有钱万事难行。此时的日本也并非多阔绰,可为了建立在亚洲的利益体系,其做好了军费动员,明治天皇把自己的私房钱掏出来兴建海军,日本上到富商官员,下至平头百姓也积极地为强大国家军事捐款。日本等入朝之战已经很久了,它要将朝鲜当作侵入中国的一个跳板,它要和其他那些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坐在一起瓜分中国。

慈禧在期待六十大寿的同时,捎带着〃操心〃了下朝鲜问题,她以为,这次还能像当初对待入台日军那样,破财消灾。她给大臣们发出的指示是〃朝鲜事求速结〃。

◇欢◇迎访◇问◇。◇

第8节: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1)

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

慈禧的〃朝鲜事求速结〃,不是指速战速决,而是指快点把日本人打发好,用直白点的话说就是赶紧搞定那些日本人。也许,在她看来,对付像日本那样的弹丸小国,没必要花那么多心思。可李鸿章等人很快明白,要想速结朝鲜之事,是不可能的。

李鸿章一面催促光绪准备军费,一面调兵遣将,制定作战方案。他打算从平壤进军,遏制日本的锐气,还采用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意见,在威海增设挡雷链、木桩等战争工事,防止日本的鱼雷偷袭。

可日本人的动作比预料的还要快。

日本人才不会理会慈禧的生日,没等清军完成应战准备,日本就在1894年7月25日早晨对清军进行了突然袭击,动用三艘军舰,攻打中国驻朝鲜牙山湾的军舰。中国的〃济远〃号和〃广乙〃舰,都遭受重创。日军还掳走了一艘装满弹药的中国运输舰,另一艘中国运输舰见情形不对,遂挂上了英国的米字旗,结果被日军识破,被火炮击沉,舰上数百名清军全部遇难。而在牙山待命的叶志超部队则遇到4000多日军的猛烈攻击,叶志超抗敌不成,领兵撤退,一路逃到了平壤。

日军凶狠顽强,势不可挡。清军退败的战况接连传到紫禁城,为喜庆的紫禁城蒙上了浓厚的阴影。而就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紫禁城也没有放松对慈禧寿典的筹备工作。但令人欣慰的是,朝中主战的大臣多了起来。礼部右侍郎志锐催促光绪制定出作战计划,侍读学士文廷式要光绪御驾亲征。还有很多地方官员上书朝廷说已完成备战,愿意率军奔赴朝鲜战场。光绪见后大喜,遂向慈禧提出对日宣战。面对朝廷中日益高涨的主战之声,慈禧也只得顺应大家的意思,在1894年8月1日下旨宣布对日开战。

中日两方横兵朝鲜。1894年8月9 日,李鸿章的各路部队都集结到朝鲜平壤和叶志超的部队实现了汇合。这些清兵都接受过西方的军事训练,装备着当时的先进武器,他们同仇敌忾,誓死抗日。

一开始,李鸿章采取了〃守为上〃的策略,当他得知日军已经在朝鲜元山实现登陆后,便意识到一味地〃守〃并非是个好办法。他要叶志超速击日军,以挫日军锐气,但一向以善识人才著称的李鸿章这次却看走了眼。牙山的战败让叶志超患上了〃恐日症〃,对待日军,叶志超是能躲即躲,他贪生怕死,错失战机,在军中威望扫地,他没能挫日本的锐气,反倒挫了清军的士气。在叶志超的带领下,清军一败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