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最后的皇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部分(第1页)

前,让保守派抓住马脚。

但是,翁同龢已经没有时间帮助光绪重振国事了。

1898年6月15日是翁同龢69岁生日。看着光绪顺利地颁布了定国是诏,翁同龢了却一桩心事,准备大刀阔斧地辅佐光绪,大施新法。他还不知道,慈禧已经决定将他开缺,令荣禄取而代之。这一天早上,翁同龢和其他大臣一起到颐和园的朝外房等着光绪接见。慈禧经常住在颐和园,光绪一大早就要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大臣们也要跟着去。

这天和往常并无不同,翁同龢和其他大臣都等着太监的传呼,可太监来了,却宣布〃翁同龢勿入〃,翁同龢顿知大事不好。果不其然,待其他大臣退出后,御前大臣宣布了一道针对翁同龢的上谕。

▲虹桥▲书吧▲BOOK。▲

第46节:二 男人终究没斗过女人(4)

〃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多未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上谕显然不是出自光绪的意思,就在前一天,光绪还和翁同龢就变法一事进行讨论,据说,宣诏时,翁同龢涕泪纵横,光绪也泪水涟涟。这天,光绪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搞得侍奉皇帝的太监,以为光绪中了什么镇物。

据《崇陵传信录》记载,这道上谕是慈禧亲手拟的。〃众论不服〃、〃喜怒见于词色〃、〃揽权狂悖〃……分明是硬插给翁同龢的罪责。从这道谕中,光绪和翁同龢都分明感到了慈禧的强硬,慈禧似乎借开缺翁同龢警告光绪〃不要放任胡来〃。而让翁同龢担心的是,自己这一回籍,就再难返回京城,之后的改革,只能靠光绪自己去挑大梁。偏偏光绪心思脆弱,喜怒无常,难以担起变法大任。

翁同龢走的那天,光绪想亲自去送,可害怕触怒慈禧为老师添祸,也只好在宫门的道旁前等着和翁同龢见最后一面。

翁同龢被开缺后,慈禧又连下了三道懿旨:收回光绪任命二品以上大臣的权力;1898年秋天到天津阅兵;任荣禄为直隶总督。

二品以上的大臣掌握京师和地方兵权,文包括太师、太傅、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督察院左右御史等,武则有八旗督统、各省总督、各省驻防将军、护军统领……这类大臣既由慈禧任命,必要对慈禧唯命是从。也就是说,变法过程中,光绪没有实际的用人权,在任命任何高级官员时都必须先请示慈禧。而到天津阅兵,也不仅仅是〃出外游览〃这样简单。能检阅部队的必是有资格握住兵权的人,光绪要以〃陪从〃的身份随慈禧去阅兵,这摆明了告诉光绪,她慈禧才是天下真正的主人。

同时,光绪还注意到,慈禧要荣禄去负责阅兵的事宜。荣禄是慈禧最信任的人,慈禧要荣禄做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并要其管理兵部、训练新兵。荣禄一下子握住了海军和陆军的两大权力,这让光绪无法借康有为等人生起兵事,同时,万一光绪的变法出了什么乱子,荣禄还可以帮助慈禧,以武力逼光绪退位。

慈禧要壮大自己的力量,手段比光绪狠辣,效果也比光绪明显。如果把维新当作〃一个女人统领着一群男人〃和〃一个男人统领着一群男人〃的斗争,那么,在这斗争中占上风的,明显是前者。

慈禧虽在1889年就宣布引退,但朝中大事没有一日不仰仗于她。有折子来了,依旧要送到慈禧的居所,由慈禧批阅。甲午战争期间,翁同龢入宫奏请大事,接见他的经常是慈禧和光绪两人。

慈禧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光绪能坐上皇位,就是靠慈禧的权谋。也就是说,光绪不是从他的前任同治那里承袭皇位,而是慈禧送给他的皇位。在光绪亲政前,慈禧已经巧妙地培植起自己的党羽。军机处自建立以来就被皇帝牢牢捏于手中,被看作是〃清君主集权发展到顶点的产物〃。光绪亲政,依照常理,需要对军机处进行大换血,让其真正成为自己揽权的左膀右臂。可事实上,这种事情并没发生。军机大臣的任命依然要由慈禧说了算。1893年以后,军机处也更换了些人手,增加了数名大臣,可这些人大多是靠慈禧上来的。在诸多军机大臣中,只有翁同龢亲近光绪。现在翁同龢走了,军机处就更像是〃慈禧的办公室〃了。

虹←桥书←吧←。←

第47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1)

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

1898年6月16日,光绪亲自召见了康有为,和康有为一起去面圣的,还有以〃干才〃著称的张元济。

这天一大早,康有为和张元济就赶到颐和园。他们在颐和园仁寿殿的朝房里,忐忑不安地等着光绪。从1888年进京上书到1898年觐见光绪,10年间,康有为无一日不在思考变法之策,10年间他一日比一日坚信〃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

在等待光绪召见的过程中,康有为不巧碰到了荣禄。

荣禄有些轻蔑地问:〃数百年形成的法,怎可以说变就变?〃

康有为答:〃杀几个一二品大员,新法即可行矣。〃

荣禄听罢,不悦地哼了一声,旋即走了。

光绪在仁寿殿旁的一个小房间里召见了康、张二人。

光绪脾气急躁,康有为又是出了名的狂士。当〃急脾气皇帝〃光绪遇到〃狂妄书生〃康有为,一场犹如急风暴雨的改革开始了。

康有为一上来便道:〃四夷交迫,分割渐至,中国覆亡无日!〃

光绪愤然道:〃都是守旧的人造成的。〃

康有为说:〃非变法不足以自强。〃

光学也说:〃诚非变法不可。〃

康有为遂接道:〃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累必败,必至无功。譬如一个大殿,材质腐坏,小小地弥补缝漏,风雨一至,终是倾覆塌压,必须将其拆了重筑。至于重筑的用地,殿之高度,所用砖石,门窗户枢的安排,甚至到钉子竹屑等细节小事,都必须全局统算,然后这殿方可建起。若其中有一点纰漏,都将功归一溃。

数十年来的变法者,都只变了一部分,未尝变其全体。所谓变法,应该从制度、法律率先入手。否则就是变事不是变法。臣请皇上变法时,要统筹全局,先行制度之变再开局部之变,如此才有益于国。〃

对康有为的话,光绪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