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汉贵女三春景和刘彻结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第1页)

此时已经有此间的仆人前来,来者打头的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妇人,后面还跟着四个女婢。女婢们都是微微低头,一副受过严格训练的样子,只看行走间的姿态,不要说普通的女婢了,就算是阿宝这个女公子也相形见绌。

阿宝微微脸红了。

打头的妇人虽然是奴婢,却有一种让人如沐春风的气度,既不显得倨傲失礼,同时又有一种谦和之气。此前荣氏妇早就让人送来了拜帖,今日之事是早有准备的。

“请夫人随我来…”

这的确是一座在这个时代普通人不敢想象的豪宅,整座大宅十分复杂,中轴线上的三进建筑是主体,一层又一层都是主人的居所。而从这三进建筑往左右延伸,则是一个又一个‘口’字形小院,这些小院附属于主建筑,有一二十个之多!

有些小院住着奴仆、武士、工匠等等,有的小院本身并不是用来居住的,而是给主人服务的。譬如说‘养室’,就是做饭的地方。

穿过一道道小门,这里面华丽地让阿宝不敢相信!

汉代建筑审美有三个特色,一个是‘大’,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一个是‘多’,所以才有了重重叠叠的帷帐,有了一层又一层的斗拱。还一个是‘满’,大到整面墙都是锦绣、玉璧装饰,小到一块地砖都是一副刻画,务求不落空!

这座府第就是这种审美的集中体现。

这种风格如果放到后世,那是典型的暴发户风格,文人雅士不免皱眉。但在这个先人草创封建的时代,天然就有一种雄健,这种风格用来根本不见庸俗,有的只是这个时代的奢华大气。

由仆妇引着,荣氏母女二人来到了最后一层主建筑的内室。一层一层的帷幕都是用陈留郡襄邑‘锦’所造,西汉时的纺织工艺已经很发达了,出现了罗绮绢纨等种类,但其中最贵的还是‘锦’,锦和其他织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先染后织,所以才能具有最鲜亮、精致的图案,并且很难褪色(以此时的染色工艺来看,这无疑是很难做到的)。

做所以称为‘锦’,正是金也,帛也,是帛中之金,有等同黄金的价值!

能比‘锦’更贵的织物就只有‘绣’了,因为更加费神。不过严格意义上‘绣’并不是纺织,而是对纺织品的加工。所以说‘锦’就是此时最昂贵的纺织品也没什么问题。

这样珍贵的锦,荣氏也不多见,阿宝自己只有一套锦衣,她的长姐倒是多一些,因为长姐年纪更大,已经是谈及婚嫁的时候了。而在这里,却被毫不珍惜地用来制作帷幕!光是入目所及的锦帛就不知足够多少衣衫了!

内室最后一层是一层薄罗,这也不是普通的罗,其中夹织了金丝银线,日光从室外照进,莹莹生光。

打帐的女婢躬身道:“夫人见谅,翁主身体不好,疾医嘱咐不得见风、见尘。”

意思就是最后一道帷帐不必打开了。

对此荣氏妇并不意外,在婢女的服侍下于帷幕之外坐了下来。

阿宝是第一次来,好奇心大得多,偷眼朝帷幕中望去,薄罗真的很薄,远远的都能看到帷幕后的人影。

隐约有一张长案,长案后是一个跽坐的小姑娘,梳着丫髻,至于面目,却是模糊的。

“妾妇…妾妇…”荣氏妇来的时候想的妥妥当当了,她打的主意是将自己的女儿推荐给这位长安来的贵人做女伴。由此不仅仅是女儿一飞冲天,更能提携家中父母兄弟,岂不美哉!

但真等到了这里,却觉得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噎住,说的断断续续。

等她好不容易说清楚了事情,内室十分安静,过了好一会儿,才有织物摩擦产生的悉悉索索声。像是主人才反应过来一样,半晌:“唔…否。”

…………

送走了满脸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被‘请’走的荣氏妇和荣氏女。身穿白色上襦,系一条靛蓝色裙子的女婢带人收拾了待客时用的缫席、菀席、凭几等物,这才拉开薄罗帷幕,笑着道:“翁主可是吓着那荣氏妇了!”

第2章天保(2)

公元前的秋八月末已经相当舒适,午后阳光透过防风、防尘的薄罗,看得见细小的金色灰尘。内室一角设有鎏金的博山香炉,袅袅的烟气升起来,是茅香、辛夷、艾草的味道…嗯,相当‘质朴’了。

这倒不是此间主人更热爱返朴归真,香料也如此平民,只不过是‘时殊世异’而已。

公元前的大汉朝,全民热爱香料,特别是有条件的贵族更是极为追捧。毕竟这时的民众才刚刚度过蒙昧期,大多数事情都能够和神秘学联系起来,香气这种让人愉悦的气味就更不乏联想了。

香料在这个时代是调味品,是化妆品,还和医药、神鬼有关。

但问题是,这个时间节点,公元前143年,汉景帝年间,张骞还未出使西域,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并没有开通!后世调香更加常见的香料,此时都还未成为贵族的追求。这个时代帝国更加常见的香料是:花椒、姜、佩兰、桂、辛夷、杜衡等等。

其他的先不说,花椒、姜、桂(这可不是桂花,而是桂皮),e……

相当微妙呢。

陈嫣翻动长案上沉重的竹简,这上面的内容和《诗经》有关——这种内容的书籍在两千年后会是最便宜的那种,相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时新小说,简直是收废纸的价格,赶上摆地摊出货可以论斤两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