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风起长安萧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2章 长恨歌七十六(第1页)

将关中与中原两地的灾情隐瞒后,张国忠又开始扶持边将与党羽,本以为与河西节度使哥舒撼结交之后,便有了与河东节度使陆善对抗的军力。

然而时局瞬息万变,天圣十二年夏,五月,塞北发生动乱,突厥与回纥交战,大败。

陆善趁机向朝廷请旨,招降战败的突厥部众,由于陆善在朝中安插了人手,包括内侍监冯力,在张陆二人之间也是持中立之态,张国忠无法拦截陆善的请命,于是招降获得了皇帝的允许与支持。

突厥兵强马壮,为精锐部队,陆善招降至麾下,使其战力大增,总领兵力,远超陇西与河西,张国忠为之恐慌,遂上疏皇帝。

——紫宸殿——

皇帝盘坐于御座上,用手支撑着脑袋,双眼无神,似十分的困倦。

“圣人,此番突厥战败,河东节度使以边将的身份招降突厥,并收编麾下,陆善如此扩张,足可见其野心,突厥精锐尽归河东军,天下莫及。”

张国忠跪在御前,力陈道。

皇帝睡眼惺忪的倚在凭几上,“只有河东军兵力强盛了,才能真正护卫边境的安宁,有陆善在河东,那契丹与奚人又岂敢再犯。”

见皇帝对陆善深信不疑,张国忠抬起头,眼里满是焦急,“圣人,陛下!”

他重重叩首,“一旦陆善举兵造反,河东二十万兵马,加上突厥各部的精锐,就算朝廷能够派兵镇压平息叛乱,势必也必会给大唐带来重创。”

张国忠的话让皇帝很是不悦,“这样的话,吾从你的嘴中听到过很多次了,你与陆善不和,却亲近河西节度使哥舒撼,这是为何呢?”

“他们都是胡将。”

皇帝又道,“你推荐哥舒撼,不但让他做了陇右节度使,还兼任河东节度使,他现在和陆善是一样的,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若是陆善会造反,那么由你举荐的哥舒撼是不是也有造反的嫌疑?”

“这嫌疑,”皇帝冷下眉眼,“还包括了你。”

张国忠听到皇帝这般言语,吓得连连叩首,“圣人,臣起家微寒,是依托圣人,才有今日成就,圣人就是臣的再生父母,臣一片赤诚之心,又岂敢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你是京官,常伴君侧,而陆善一直在地方,不能时常见我,你身为宰相,应该要有气量,而不是利用职务之便,诋毁在外带兵的将领,陆善是张贵妃的义子,而张贵妃又是你的妹妹,你们为什么一定要斗个你死我活,而不能亲近友善呢?”

皇帝说道。

张国忠与陆善之争,既是政治斗争,也是权力之争,陆善想要拜相,但张国忠却不会允许,都想要做一手遮天的权臣,谁也不愿屈居人下。

这样的斗争,皇帝并非没有经历过,之所以这样说,不过是虚伪之词,宠爱陆善的同时,放权张国忠,亦不过是他的权衡牵制之举。

“臣是怕,陆善有野心,对圣人不利,并非是想要挑起争斗。”

张国忠回道。

“陆善是否有反心,朕心里清楚,你的忠心,朕也明白。”

皇帝说道,“这些时日,你做宰相很尽心,不断有御史上奏称赞,尚书省的功德碑,就是最好的证明,朕听说,京兆尹为了歌颂你,还将朕修改的字用黄金装饰。”

张国忠连忙解释道:“功德碑上的金字,是因御笔修改,那碑文为京兆尹所写,京兆尹不敢与圣人争辉,故将御笔填金。”

精明奸诈之人,将结党臣子对自己的谄媚巧妙化为了对天子的敬仰,这样的话,皇帝很是受用,“那是你的功德,群臣有目共睹。”

“比起圣人创造盛世,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丰功伟绩,臣这些实在不算什么。”

张国忠又道。

“好了。”

皇帝招了招手,宦官将他搀扶起,“朕答应了贵妃,要去太液池赏荷,一会儿庆王也会入宫视膳。”

“你做的一切,朕都看在眼里,你与陆善之间的事,朕不追究,你和陆善都是朕最倚仗的栋梁之才,莫负朕望。”

皇帝边走边道。

张国忠叩首,“喏。”

皇帝离开后,张国忠也从紫宸殿离去,恰逢庆王带着傅母与刚出生不久的庶子入宫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