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春秋战国时期的男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部分(第1页)

一战成名的田单

齐国名将,生卒年不详,后来到赵国作将相。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成为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时齐闵王被杀,其子在莒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乐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形成相持局面。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先前田单只是一个管理市场的小吏,他虽然不甘心做亡国奴,但他无职无权,无可奈何只得带了家小一直往东逃至即墨。即墨大夫不听田单劝阻,出城御敌,被燕军所杀,大家便公推田单为将,坚守城池。 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亲自巡视城防;编妻妾﹑族人入行伍,尽散饮食给士卒,深得军民信任。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

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 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信道狂奔燕营,5000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齐王回临淄,正式即位为齐襄王。

田单在国破城危的极端不利态势下,长期坚守孤城,积极创造反攻条件,巧妙运用“火牛阵”,实施夜间奇袭,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出色战例。

据志书记载,在临淄齐国故城东门外,淄河岸边,称做“田单解裘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还有一个津津乐道的故事呢。

齐襄王即位后,由于田单复国有功,便封田单为相国,并把安平城(今皇城镇一带)赐给了他,故田单亦称安平君。田单传奇式的辉煌业绩、万民拥戴的威望,给这位位尊而无功的君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自卑感、恐惧感、心安理得的优越感,造成了他心理的极度不平衡,对田单也由感激、尊宠逐渐转变成无端的嫉妒、猜忌。

有一次,齐襄王和田单路过淄河,河水冰冷透骨,一位老人涉过淄水就冻得不能动了。田单赶紧脱下自己的皮衣给老人穿上,齐襄王妒火中烧,恶狠狠地说:“田单笼络人心,想窃国篡位,如不早图,必为后患!”环顾四周无人,觉得还不解气,远处有一人正在用绳穿珠子,襄王问贯珠者说:“你听见我的话了吗?”“听见了。”“你以为如何?”贯珠者劝谏齐襄王说:“大王不如下令嘉奖田单,说:‘寡人忧民之饥,田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田单解裘而衣之;寡人爱护百姓,田单亦爱百姓。田单真是寡人称心如意的大臣啊!’这样,田单的恩德就变成您的恩德了。”齐襄王觉得这是个取代田单威望的好办法,高兴得连连称善,命赏赐田单牛酒。过了几天,贯珠者又来见齐襄王说:“大王上朝时应当礼让田单,赞扬他体恤百姓的功德,然后把百姓中的饥寒者收养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齐襄王派人到闾里间私访,人们都说:“田单之所以爱护百姓,原来是齐王教他这样干的。”

齐襄王的威望提高了,对田单的猜忌也减少了许多。可他手下这有九个佞臣,整天聚集在一起中伤田单。他们对齐襄王说:“田单以一人之身而牵动万乘之君,与大王您君臣无异,上下无别,内抚百姓,外怀戎翟,礼贤下士,肯定心怀不轨,希望大王及早除掉他。”九个人七嘴八舌一挑唆,又勾起了齐襄王的隐痛。什么君臣无别,我非要在田单面前抖一抖威风,折辱他一番。第二天,齐襄王怒气冲冲地说:“召国相田单!”田单早就觉察到齐襄王的心思,颇有春秋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触,见齐襄王发怒,赶紧免冠、徒跣(光着脚)、肉袒(袒露肩膀)向齐襄王请罪。齐襄王耍够了威风,满不在乎地对田单说:“其实你并无罪,这是你做臣子应该遵守的、我做国君应该享受的礼仪,如此而已。”

大臣貂勃见襄王如此羞辱田单,质问说:“大王自以为比周文王如何?”“我不如周文王。”齐襄王有点莫名其妙。“比齐桓公如何?”“也比不上。”“对呀,我当然知道大王不如二人,可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大王您得安平君竟直呼曰‘单’,怎么能讲如此亡国之言?”见齐襄王愕然,貂勃接着说:“燕人兴师,社稷倾覆,先王不能守国,逃避于莒城深山中。安平君以即墨三里之城,敝卒七千人,复千里之齐国。当初若舍弃莒城而自立为齐王,田单和大王同是田氏子孙,又有定国之功,齐人必群起拥戴。可安平君遵守道义,栈道木阁而迎大王于莒城。现在国家安定,大王竟直呼安平君曰‘单’,即便是三岁婴儿也不会这样做啊!大王赶紧杀九佞臣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家就危险了。”像齐襄王这样平庸的君主往往是遇贤臣则贤,遇奸臣则恶。貂勃的一席话使齐襄王恍然大悟,下令杀掉了九个佞臣,又将掖邑(今山东莱州)万户加封给田单。

田单以一小吏身份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得失荣辱。反间易将,火牛奇袭,创造了千古复国神话。田单自然也跻身成为战国军事奇人,为后人所敬仰。

高风亮节的鲁仲连

鲁仲连,生卒年代不详。生于茌平县,卒于新城(今桓台县)。战国末期齐国名士,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

幼时的鲁仲连在稷下学宫曾从师徐劫,专攻“势数”之学。因为他勤学善思,博闻强记,所以颇为老师喜爱。尤其是他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很小即以辩才闻名遐迩,为时人青睐。当时的齐国人都津津乐道于他十二岁驳倒田巴以及三次责难盂尝君的故事。田巴是稷下学宫赫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但十二岁的鲁仲连却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告诫他“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有似枭鸣”,和夜猫子叫没什么区别。最后田巴在鲁仲连强有力的驳斥下心悦诚服,不但当着徐劫的面夸鲁仲连是“飞兔骠袅”似的绝世英才,而且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鲁仲连在临淄稷下学宫期间,与盂尝君田文过从甚密。《战国策》里记载了他与盂尝君言语交锋的两个故事。一个是鲁仲连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鲁仲连先是举了在一定情况下猿猴不如鱼鳖,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例子,然后阐明“故物舍其所长,亡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人家,这叫“不肖”和“拙”,并且指出了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的危害。最后,孟尝君听从了鲁仲连的劝告,没有驱逐舍人。第二个是鲁仲连讥讽孟尝君非好士。鲁仲连先用“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的例子反衬孟尝君养土的虚伪和吝啬,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待孟尝君狡辩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机,又用孟尝君厚待所有的马结果终得良马,厚待所有的妃子结果终得美女的事实,类比出“应该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贤才”的观点,提醒孟尝君应该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诚的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样的贤才。

鲁仲连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公元前279年,即墨守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今高青县高城镇)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很苦恼。后听说自己的莫逆之交鲁仲连来了,立即转忧为喜,赶忙去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而现在呢,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久攻不下。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而且更是一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

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执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其中“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公元前258年,秦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河北滋县南)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灾祸频仍的情况下,乱了方寸。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决不为之民,在魏国人面前显示了齐国人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而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来说明帝和臣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帝对臣的要求是苛刻严厉的,帝是反复无常的。鲁仲连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尊秦为帝,对魏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接着,当辛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的大放厥词说秦和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先是用归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设性结论来激怒辛垣衍,后又用纣虐三公、王轻视邹鲁的例子来警示辛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鲁仲连向辛垣衍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秦国,秦国也不会放过魏国。你越软他就越欺负你,直至把你灭亡。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遑遑如丧家之犬的齐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便不把鲁国和邹国放在眼里。明明是亡国之君,到人家国家里避难,却偏要摆出帝王的威严,吆三喝四,要这要那。鲁国人准备用猪、牛、羊各十头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鲁国国君避开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钥匙、撩起衣襟、端着几案在堂下侍候他进餐。邹国国君刚刚去世,齐王吊唁时,竟让邹国人把国君的灵枢从北面移向南面,让他坐北朝南吊唁。鲁仲连通过这个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侯来看待。到那时,魏将不会有尊严可言,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秦为刀俎,魏为鱼肉”。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越来越野心膨胀,肆无忌惮。秦王会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会慢慢的让梁惠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而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现在的尊位和荣华富贵。由于鲁仲连在连续重复述说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