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九君子知耻(第1页)

有人说,君子之道也是“知耻之道”。因为,君子是最有耻感的人,而小人则没有耻感。

为此,也有人把中国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作对比,觉得“耻感文化”更倚重于个人的内心自觉,更有人格意义。

不错,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过,君子,包括“士”,必须“行己有耻”。也就是时时要以羞耻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义底线”上的反省和警惕。但我们在分寸上应该懂得,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耻”,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可耻”、“无耻”相比,范围要宽泛得多。例如,看到自己没有做好的地方,也叫“有耻”。

耻的问题,孟子讲得最深入。首先要介绍一句他的近似于绕口令的话: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前半句很明确,也容易记,但后半句在讲什么?我想用现代口语做一个游戏性的解释。

这后半句的大意是:

为无耻感到羞耻,那就不再耻了。

当然,我的这种阐释与许多古注都不一样,这不要紧,我只在乎文字直觉。孟子的言语常有一种故意的“拗劲”,力之所至,打到了我。我在《中国文脉》一书中把他的文学地位排到了孔子之前,即与此有关。

孟子用一个缠转的短句表明,耻不耻的问题是人们心间的一个漩涡,幽暗而又易变,必须由自己清晰把握,拔出漩涡。

接着我们来读读孟子的另一番“耻论”: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我的意译是:

羞耻,对人来说是大事。玩弄机谋的人不会羞耻,因为用不上。他们比不上别人,却不羞耻,那又怎么会赶上别人。

这就在羞耻的问题上引出了小人,而且说到了小人没有羞耻感的原因。

由此,也就从反面触及了正面,让人可以推断出君子的耻感文化。至少有三条:

一、以羞耻感陪伴人生,把它当作大事;

二、以羞耻感防范暗事,例如玩弄机谋;

三、以羞耻感作为动力,由此赶上别人。

孟子的论述,从最终底线上对君子之道进行了“反向包抄”。立足人性敏感处,由负而正,守护住了儒家道义的心理边界。